香港大学经济学博士,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硕士,证券公司宏观/策略研究主管,从事全球及中国宏观研究、资产配置策略、定量研究、主题研究。
必须认识到解决就业问题,从根本上说要依靠市场主体的稳定和发展,现阶段尤其要重视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
疫情多点复发和防控措施升级给居民收入增长、支出意愿和消费复苏带来的扰动已有一定程度的体现,预计4月份消费数据将面临更大压力
加强资本市场诚信建设、严格执行强制退市制度,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有利于帮助精准筛选优质标的,避免和防止逆向选择
考虑到此前两年疫情中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均显著低于长期潜在经济增速,5.5%的目标并不容易完成,需要更积极的政策支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随着注册制改革由增量市场挺进存量市场,全面推广实施,将对中国权益市场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我们预计在全面注册制下,A股IPO数量和筹资额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科学合理保持IPO的常态化发行,有望熨平波动性,有利于证券公司拓展投行业务以及相关的直投、跟投业务机会,差异化发展
A股市场仅沪深主板尚未实行注册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全面实行注册制”,表明注册制改革将加速推进,我们预计2022年注册制有望在主板落地
不少中概股纷纷考虑回归港股市场,这既是应对单一上市地监管规则发生重大变化风险的预防性举措,也反映了上市企业长期的、战略性的考量
2021年中国经济活动总的来说已触底、见底、筑底,2022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为注重稳增长、保增长、促增长
要更好地帮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推动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就要继续坚持在多予、少取两方面下功夫
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这一政策表态既是基于对目前房地产行业形势的判断和考量,更是为明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对港股市场而言,中概股回归长期来说能为港股市场带来更高的关注度、流动性、代表性、交投量和估值水平。但是短期而言,由于港股市场与美股市场的高相关系数,尤其是大量赴港第二上市企业被纳入恒指相关指数,导致中概股的调整压力对港股的传导效应越发明显
无论谁最终执掌美联储、无论美联储理事会鹰派和鸽派力量对比如何变化,都将不得不向美国通胀、就业市场和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妥协,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依然颇高
未来会有更多新经济公司选择赴港第二上市、双重主要上市或初次上市,恒生指数以及其他主要指数中这些行业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
国内经济恢复仍不稳固不均衡,亟待宏观政策的精准有效支持和跨周期调节,统筹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和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接触性服务行业新增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并存,后续建议紧密观察与疫情相关的餐饮类、出行类等服务类、接触式、聚集性消费等消费的主要拖累项否持续加快复苏,居民收入、消费意愿和对未来预期能否保持稳定
经济恢复的基础仍不稳固,经济复苏仍不平衡,供需错配矛盾仍然存在。消费复苏相对乏力,部分行业依然面对一定困难,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依然相互交织,并继续体现在需求端的较弱复苏态势
预期在此次议息会议后,通货再膨胀和高利率的美股市场主题将得到进一步的支持
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传导,不足以完全解释美国目前面临的高通胀压力。美国通胀水平的持续走高背后依然是供需错配、经济各部分各门类的复苏不均衡不平衡、流动性过剩等因素驱动
国家统计局制造业PMI与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已连续三个月出现背离,反映出当前经济复苏尤其是需求修复的步伐与节奏仍不全面、不均衡,亟需更能落到实处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