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战胜市场”专栏作家。经济学博士,现任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曾就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博士后,拥有赫尔辛基大学经济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本科曾就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此前为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欧洲央行资深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芬兰央行经济学家,及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资深经济学家,国际经合组织顾问和中国人民银行访问学者,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股票上涨主要得益于低利率和超量货币供给对估值的推动,房产同样受益于超宽松货币,大宗商品价格在超宽松货币下中枢上移,但受供需影响波动加大;债市整体收益相对有限
美国自华进口始终价格平稳,波动极低,中国再度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在疫情冲击引起的供需失衡下,中国供给对平抑美国物价压力起到关键作用
深化改革是兑现潜力的关键:疫后国内消费复苏缓慢,其背后不同收入群体差距扩大是重要拖累,后续消费市场壮大有赖于收入分配改革;各项经贸投资协议签署后,中国的配套改革进度将受到缔约方密切关注;数字经济潜力巨大,需要积极参与到国际数字规制的制定当中
预计全年CPI同比增速可能在1.5%左右,低于政策预期目标,通胀或不是今年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考量。尽管如此,依然需要关注输入型通胀和资产价格上行两大风险点
在美国对华高额关税和疫情下供需缺口的双重作用下,美国企业为控制成本而低报进口货值,或是中美数据倒挂的主要原因
预期在财政刺激和疫苗铺开的背景下,2021年美国经济将大概率实现复苏,近期IMF已将2021年美国经济增速预测由3.1%大幅上调至5.1%
全球范围内一枝独秀的经济基本面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否将使人民币汇率在2021年创下新高?年内“破6”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展望2021,中国经济将有哪些不同表现?新的一年,中国经济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实现科技引领的超越、人民币可兑换、农村土地市场化,可能成为“十四五”新发展阶段的三大突破
本次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形势判断理性乐观,在短期宏观政策保持延续性的同时,更加着重于提升中长期内生动力和防范风险,总体符合预期
根据估算,2021年以美元衡量的中国零售规模如要追上美国,需要比美国多增6.8个百分点左右。这一增速看似艰巨,其实不难达到
疫情期间实体部门杠杆率大幅抬升、近期金融市场波澜不断,政策面正加大防风险考量
CPI受猪肉价格拖累由涨转跌,非食品CPI十余年来首次降至负区间, 国内通缩压力加大
由于中美两国在应对疫情方面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所区别,居民消费复苏路径存在差异
当前中国继续保持高度宽松的必要性已然降低,至少有四个迹象表明,央行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应对之法已有转向之势,未来宽松货币政策大概率会逐步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