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审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成本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财税理论与政策、财政审计以及宏观经济等。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9年)”、“浦山奖(2008年)”、“中国金融学国际年会最佳论文奖(2005年)”等学术奖项以及多项“中国社科院优秀对策信息奖”。
地方财政能否良性运转,担负起应有的事权和职责,恰恰是今年积极财政政策更加有为的关键
此次“史无前例”的社保抗疫新政,具有阶段性、力度大、针对性三大特点。此次社保新政如何精准落地,尚有不少挑战,主要是要解决好收支总量的不平衡、地区间的不平衡、行业和企业间的不平衡
宏观减税降费政策在微观层面和地区层面存在结构性不平衡,部分减收效应明显的市县,或者其他财力弥补渠道潜力较小的地区,可能会出现财政支付困难问题
中国“去杠杆”的实质是解决无效投资问题,需要解决众多体制性的结构问题,但这个任务实属财政无法承受之重
中国应推行类似于面向所有类型住房、扣除部分免征面积的上海模式的差异化房地产税,同时维持现行的土地出让制度。当前中国开征居民房地产税的首要功能应是调节房地产市场
财力贡献的排名不等于各地区对国家的贡献排名。对国家财政的财力贡献或需要中央补助的金额,与地方财力紧张或债务压力是两个问题,不应相互混淆
需要从多个维度认识财政赤字率与积极财政政策力度之间的关系
地方挤出财政收入水分,寄希望于中央财政补助来填补额外缺口,恐怕是想多了!自家的孩子自家抱,由此形成的收支额外缺口主要还是要靠自身努力来解决
一个地区对国家财政的贡献,可以用该地区的所有财源中净上缴到中央的部分来表示。然而,在当前复杂的财政口径、体制安排之下,按照这一思路进行核算并不容易,存在许多陷阱
企业内生投资动力不足是当前宏观经济的首要问题,如何减税才能既降低企业增值税实际税率,又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如将地方政府承担偿还责任的新增地方债计算在内,2009年的全国赤字率实际上超过了8%,2012和2013年也超过了4%。因此,2015年的2.3%赤字率,从规模上看并不能说更有力度
矛盾和难题并非能通过试点来寻找答案,而只能依赖于顶层设计。“营改增”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让不同产业形态的税制统一起来,让产业的发展遵从市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