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观点 > 意见领袖 > 正文


今年房价会出现拐点吗?

2008年02月22日 09:46 来源于 caijing
马兹晖:房价暴涨的时代已经结束,但暴跌的可能性也很小,楼市将进入一个波动调整期,有可能软着陆

马兹晖:房价暴涨的时代已经结束,但暴跌的可能性也很小,楼市将进入一个波动调整期,有可能软着陆

  今年1月份,北京市房屋销售同比上涨14.4%,其中,新房、二手房同比上涨均达10%以上。涨幅最大的是普通住宅,同比上涨达18.6%。
    2007年下半年以来,火爆的楼市开始降温。深圳、广州等地房价开始下跌,降幅达10%以上;北京、上海则出现了多年不见的打折促销。即便如此,很多原计划买房的人仍在观望,他们相信房价还会继续下跌。
  房屋成交量也在大幅萎缩,甚至北京一些房地产公司,从8月到12月,数百套房仅卖出两套。曾经风光无限的房地产中介公司,如今也风光不再,先是深圳中天置业公司倒闭,接着北京中大恒基公司关闭了50家店面。一时间,2008年房价将会大跌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楼市“拐点”真的来了吗?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宏观组首席研究员马兹晖认为,2008年不会是“拐点”,可能仅仅是“转折点”。房价暴涨的时代已经结束,但暴跌的可能性也很小,楼市将进入一个波动调整期,有可能软着陆。
  判断房价走势,必须来看看过去房价暴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归结起来大致有三点:一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推动房价正常上涨;二是低利率引起的流动性过剩,开发商以极低的成本融资,可以大量囤积土地和捂盘惜售,投机者则利用低成本贷款大肆炒房,制造泡沫;三是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GDP增长,减少土地供给推动房价上涨。这其中,第二和第三点是房产产生泡沫的根本原因。
  他指出,目前房价调整的根本原因,就是以上一些条件发生了变化。
  首先,从多项指标来看,目前的房价已经偏离了正常水平。以北京为例,市内房屋月租金售价比超过1:300,价格虚高,远远超过了居民的承受力,导致住房空置率超过20%。即使是一个年收入15万的中产家庭,不吃不喝也要十年才能买得起房。房价过高导致绝大多数居民都买不起房,真实需求不足。而那些买得起房的人也认为房价会下降,开始持币观望。
  其次,政府控制信贷规模,货币政策收紧。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人民银行先后十次调高准备金率、六次加息、收紧“第二套房”信贷。炒房者和地产商的资金成本上升了10%,面临资金短缺,不得不降价促销,加快收回资金。
  最后,中央政府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目标日趋明显。在中央政府三令五申、甚至以控制房价作为政绩考核指标的大力推动下,地方政府的政策取向也有所改变。政府加大推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也对楼市降温起了作用。
  在这几方面因素的合力下,2007年底房价出现了调整的迹象。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房价即将进入下跌周期?甚至发生美国式的地产暴跌呢?
  马兹晖认为,2008年不会是“拐点”,可能仅仅是“转折点”。房价暴涨的时代已经结束,但暴跌的可能性也很小,楼市将进入一个波动调整期,有可能软着陆。从长远来看,楼市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短期内房价上涨的空间不大,“从紧”的货币政策将持续。为控制高房价对经济、人民生活的负面影响,政府调控力度还可能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利率上调、信贷政策、住房保障等因素仍将继续。此外,奥运效应即将消失,炒房人的信心动摇,推高房价动力的不足。投资性购房者将会更加谨慎。这些都是房价上涨的制约因素。
  第二,房价大跌并不是政府的目标。由于房价涉及开发商、银行、有房居民、政府本身的利益,房价大跌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甚至可能引起经济衰退。因此,一旦房价出现大幅调整,政府会减弱调控力度,甚至采取政策托市。
  第三,与美国、日本等国家不同,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中国有望平稳化解房地产泡沫。虽然目前房价偏高,但如果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发展,人均收入以将近每年10%的速度增长,即使房价不跌,3年-5年后房价也能恢复到可接受的水平,而不必通过降价来实现硬着陆。
  他的结论是,政府实施怎样的政策,将是房价走向的风向标。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政府还会实施稳健的房价调控政策,一方面,要控制房地产信贷规模重新扩张,并推行廉租房政策,避免泡沫继续膨胀以至不可收拾;另一方面,实现房地产融资多元化,避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并建立风险控制机制,避免市场信心崩溃引起房价暴跌。房价虽然会有一定波动,但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波动不会太大。
  马兹晖提出建议,对老百姓来说,只要房屋地段、户型结构适合,想要购房自住的居民,仍然应当该出手时就出手,但想通过购房投资的人则应谨慎从事。此外,在目前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环境下,2008年必定会进一步加息,还贷压力会越来越大,贷款购房者应当充分考虑支付能力。■

  本栏目主持人信箱:zheyuyang#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