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经济景气下降原本是政策目标,真到效果初现时,却又惊异不安起来
7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浙江省开始了为期三天的调研。李克强的此次调研,是近期中央高层密集调研的一部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赴江苏、上海,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赴广东,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赴山东,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赴温州,分别对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温家宝在调研时指出,要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宏观调控的突出位置。
分析人士认为,通货膨胀的居高不下,对消费者和各类企业的信心构成了一定影响。5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增幅分别为7.7%和8.2%。与4月相比,CPI同比增幅出现了下降。PPI同比增幅则不断走高,并在5月超过CPI增幅。
为应对通货膨胀,央行一再紧缩银根。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今年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决定于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别上调0.5个百分点。
据悉,关系下半年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走向的中央经济分析会将很快召开,货币政策从紧的基调不会改变。
同时,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初露曙光,酝酿已久的小额贷款公司9月将在浙江省全省铺开试点,这是目前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的最大规模试点。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源于外部需求疲软与金融改革落后,属微观层面,不能作为放松宏观调控的理由;而扩张性政策的普施好处,使其颇合“民意”。中央政府需顶住压力,严控通胀,坚持紧缩。
他说,经济景气下降原本是政策想要实现的目标,真到效果初现时,人们却又惊异不安起来。近日,各种议论见诸报端,援引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理由,吁请政府缓行宏观调控。
许小年就此指出,目前的形势是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目标冲突、利益纠缠。踉跄而行的宏观调控又一次来到岔路口上。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由来已久,并非始于宏观调控之时。虽然与宏观经济形势有关,但从本质上讲,中小企业的融资不是宏观经济问题,而是微观结构性障碍所致。与此类似,出口企业目前经历的主要是转型痛苦,如果说有宏观因素的话,外部需求疲软的影响更大,即便放松国内的宏观调控,恐怕也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局面。对于微观问题,需要寻求微观解。
许小年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子在于金融机构的缺失、金融改革的落后。中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由其业务性质决定,银行不可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能否暂缓宏观调控,待中小企业渡过眼下的难关后再启动金融改革?许小年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通货膨胀比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更为紧迫,一旦放松宏观调控,通胀立即抬头。他说,相互矛盾的政策目标近年来屡见不鲜,各种各样的“既要…,又要…”,看上去全面公允,实则以一厢情愿的幻想代替不可避免的痛苦选择。例如,既要保证成品油的供应,又要抑制物价的上升;既要维持汇率的稳定,又要防止流动性过剩;既要控制通货膨胀,又要保持经济的增长。说穿了其实就是一句话,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
他说,当涉及目标选择时,宏观政策就已超出了纯经济学的范畴,利益博弈成为影响政策的重要因素。实行扩张性宏观政策没有问题,发票子、给补贴,无论多寡,好处人人有份,个个称赞政策英明。紧缩就不同了,房价地价下跌,地产商和地方政府收入减少,于是有暂缓调控的呼声;上市公司盈利下降,股市牛去熊来,股民和市场人士也盼望暂缓;企业经营困难,税收和就业形势严峻,商会、协会和地方政府上书,同样是众口一词地恳请暂缓。倘若跟着“民意”走,宏观政策必然变成单边的,只许扩张,不许紧缩,就像我们的股市一样,只许上涨,不许下跌。
回顾1993年与1994年的高通胀期,他认为,当时的情景与今日非常相似,除了中央政府,几乎没有人警示通胀的危害,即使CPI增长率已达20%以上。为什么只怕经济增长放慢而不怕通胀?这和风险——收益的不对称有关。地方长官关心的是本地的税收与就业,也就是本地的经济增长,而不必承担高增长的风险——通货膨胀,控制通胀是中央政府的责任。■
本栏目主持人信箱:haiyan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