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观点 > 聚焦 > 正文


张琦:当代中国宏观经济思想的变迁

2021年06月17日 18:15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追求富强或“求富”是中国经济制度和政策的主线;宏观经济的研究范式和理论基础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苏联政治经济学范式转向现代经济学;保持经济增长和防止经济过热的争论一直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中国的“宏观调控”概念,在内涵上远大于宏观经济学中的“需求管理政策”
资料图:张琦。

  文|张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室主任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曾对“中国特别重视经济增长”这一现象感到不解。其实,只要对中国近代史略加考察,就不难找到答案。原因在于,自晚清以降,“寻求富强”始终是中华民族的首要目标和最大共识。

  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洋务派开出的药方是办军工和兴实业,办军工是为了自强,兴实业是为了求富。在洋务派看来,中国的落后仅在器物层面,而中华典章制度仍为世界最优,其主张便是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是,甲午一战,中国竟败于“蕞尔小国”日本,事实证明洋务派的办法并未奏效。于是,主张君主立宪的维新派及主张共和的革命派遂将矛头指向制度,最终革命派胜出,废除帝制走向共和。民国虽已成立,却内有军阀混战、外仍丧权辱国,慢说国家富强,救亡才是更加迫切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进一步将中国落后的根源溯至文化,“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由此展开。

责任编辑:杨哲宇 | 版面编辑:邱祺璞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