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观点 > 聚焦 > 正文


张文魁:经济增长视角的中国式现代化

文|张文魁
2023年07月25日 15:36
如果缺乏足够强劲和长期的经济增长,现代化不可能成为现实,而足够强劲和长期的经济增长,恰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部分
资料图:深圳。现代化在相当程度上,就意味着许多国家对少数发达国家、先行国家进行学习和追随,而且通过国际经贸活动来实现。图:视觉中国

  中共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精辟论述。在此之前,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已经作出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二十大还对2035年中国发展的总体目标进行了描述,并提出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着中国发展道路,引起了世界关注。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价值。

  现代化研究在世界学术史上曾经是“显学”,在中国学术界也一度属于热门领域,但有意思的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至今为止的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者大都来自社会学、政治学,甚至历史学、文化学等领域,而较少来自经济学领域。这无疑是一个学术遗憾,因为没有足够经济发展和物质繁荣支撑的社会,很难被认为是实现了现代化。从文献来看,一些发展经济学家似乎涉足了现代化理论领域,但也是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结构性变化的角度来开展对现代化的分析。这显然不够,因为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占比几乎可以与所谓的“后工业化国家”比肩,但这些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仍然不高。即使从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有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流动性较强、城市化程度较高,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在名义上几近免费,甚至有选举制度或文官体系,民众也接受了比较现代的生活价值观,但若把它们视为实现了现代化,则少有人赞同。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李东昊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