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彭文生: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思考

2024年02月06日 22:12
总需求不足在实体层面体现为储蓄过剩,意味经济供求平衡所要求的实际利率的均衡水平下降,同时,预期偏弱在金融层面体现为安全资产需求增加,导致包括风险溢价在内的实际利率上升。促进经济增长回稳向好的关键在于消除实际利率与其均衡水平的缺口,以提振有效需求
2024年2月6日,北京,市民选购金饰。图:视觉中国

  过去一年,中国宏观经济表现相对疲弱,一个基本共识是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有效需求不足是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之一。需求不足的一个体现是价格下降,CPI同比增速为负带来对经济是否面临通缩压力的讨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阐述了在消费、投资、出口等需求侧发力的政策方向,具体的路径和节奏则有待进一步观察,比如利率与汇率的作用、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同、央行与商业银行发挥的作用等。这些均与货币的角色相关,也是本文想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一、通缩与否:关注安全资产需求

  当前中国CPI同比增速为负是不是代表着经济陷入通缩,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按照弗里德曼的说法,“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反过来说通缩也应该是一种货币现象。但过去几年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仍维持在较高增速水平,似乎并不具备通缩的货币基础。另一方面,判断货币供给多寡并无数量上绝对标准,还需考虑同期的货币需求。在某些情况下,即便货币供给维持正增长,相对货币需求也是不够的。这里的关键点是在现代经济体系下,货币需求的重要来源是其储值功能,或者说“安全资产”角色。当民众的预期偏弱时,会倾向于追求安全资产,表现为增加货币需求,不愿意进行实体投资和持有风险资产。从这个角度来看,判断经济是否有通缩压力不仅要看商品价格,也要看风险溢价。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情形,生产效率提升导致供给增加,商品价格下跌,同时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增加,对安全资产的需求下降,风险资产价格上升,这时的商品价格下跌就不是通缩压力。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王影

彭文生
经济学博士,现任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曾任光大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信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巴克莱资本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香港金融管理局经济研究处和中国内地事务处主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