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张丹丹:从养老补贴试点开始,破解“灵活和保障”两难问题

2025年04月11日 08:39
“要保障就不灵活,要灵活就缺保障”,这一结构性矛盾正成为当前政策改革亟需破解的核心难题
2025年2月19日,浙江金华,义乌市零工市场迎来节后招聘高峰,现场人头攒动。图:视觉中国

  随着数字经济与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劳动力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传统的正规就业岗位持续萎缩,以平台为依托的灵活就业形式迅速崛起,已从过去被视为“过渡性就业”的临时选项,演变为越来越多劳动者的长期选择,甚至成为一种就业新常态。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2022年中国灵活就业人员数量已达2亿,占城镇就业人口的43.5%。其中,仅饿了么美团与网约车平台的从业者总数就超过1800万人。阿里研究院预测,到2036年,中国将有4亿人以零工形式参与生产与服务。有研究更进一步指出,未来一半的白领群体也可能转向灵活就业。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刘春辉

推广

张丹丹
张丹丹,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长聘)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应用计量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研究兴趣包括中国城乡移民的社会经济影响、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社会变革与性别差异,以及新冠疫情防控的健康收益与成本。其学术成果已发表在Economic Journal, Nature:Human Behaviour,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