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胜军改革观察”专栏作家,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博士、EMBA。2014年应邀出席总理经济形势座谈会,荣获《商业周刊(中文版)》2012年度人物、《新京报》2013中国青年经济学人。曾任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成员、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代表作《下一个十年:一个青年经济学者的改革梦》等。长期关注中国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新浪微博@刘胜军改革。
很多企业抱怨环保压力,主要是因为“不适应”,“不适应”的原因是过去的执法太松散了
文件中提到的不少问题都不是新问题,而是制度顽疾。只有从每一个案件、每一项政策、每一项法律的细节做起,这份“定心丸”才能真正发挥药效
与一行三会这样的法定机构相比,委员会的权力尚缺乏法律基础
民粹主义不愿正视中国股市估值严重偏高这一“皇帝的新衣”,幻想靠证监会救市,这只会延误注册制改革,使股市陷入低水平循环往复
深圳奇迹、浦东奇迹的背后,是踏准了第一轮、第二轮改革浪潮的节奏,它们引领了改革,改革成就了经济奇迹
即使认定中国为汇率操纵国,并采取针对中国的贸易制裁措施,这些措施也不大可能是有效的,人民币可能会进一步贬值而非升值
新结构经济学存在两大致命缺陷:一是对产业政策的界定游移不定;二是其逻辑推理过程存在显著的逻辑断层,未能回答几个关键质疑
设立金融法院、打通人民币在岸与离岸市场、金融服务业开放、互联网开放、金融综合监管、吸引外资企业来沪上市,完全符合总体目标,是自贸区改革下一阶段可以选择的突破口
在这些禁令中,短期内冲击最大的是不准搞资金池、担保和期限错配。在前期跑马圈地过程中,此类现象可谓行业潜规则
国际经验表明,在发生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情况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能提振实体经济企业贷款的意愿,只能刺激资产价格泡沫
MSCI三拒中国,是对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进度的不信任投票。少一些股灾这样的荒诞剧,中国经济转型之路才能走得更加顺利
全球大多数国家的“去杠杆”都是通过爆发金融危机而被动去杠杆。因此,中国能否“有序去杠杆”,并无太多经验可以借鉴
2016,中国经济步入危机后的第8个年头,但围绕中国经济的疑问和困惑不减反增。在这种格局下,如何引导社会预期就显得至关重要
中国虽然明确了“供给侧改革”的方向,但由于体制的惯性使然,依然有走向“日本式刺激”的危险
减税既是负作用最小的宏观调控政策,亦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理应成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