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专业,后获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耶鲁大学运筹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2006年9月起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获2009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6年度首届中国经济学奖。研究领域包括比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中国经济、中国教育,著有《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大学的改革》(第一卷、第二卷)、《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等。
知识的“有用”与“无用”,论说的是“无用”知识的有用性;“学好”与“好学”的区别,论说的是“好学”比“学好”更重要;“人”与“才”不完全是一回事,论说的是“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目标与过程、激励与约束、集权与分权、市场与政府、政府与法治,有关改革的这五个关键关系是20多年前开始的思考。今天,在新的环境中,这些关键关系值得我们继续思考,深入思考
虽然教育不能脱离市场和政府,但是教育不是经济。教育不同于经济之处就在于市场和政府这两个维度之外的第三维,就是教育内在的(intrinsic)评价和愿景这个维度
科学探索、技术突破、商业创新,仅靠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好奇心和想象力,还需要一种开放的、多样的心智模式。这需要大学尽力创造条件,培育出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和氛围
目前的培养总觉得学生学得不够多、不够深,学得不够实用、不够前沿,如果更关心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更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我们的教育模式就应该有较大的改变
教育应该更多聚焦在学生的思维发展而非知识掌握上,这其中的核心是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这个问题不仅与培养创造性人才有直接关系,而且也是有关育人的一般性问题
一个伟大的大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大学中的学者具有探索真理的基因。这个基因,就是批判性思维;这个基因,成就了大学的价值
马斯克说,我们必须在某颗星球上建立一个能够自我维系的文明,火星是唯一现实的选择。这个时间窗口可能很长,也可能很短,我们应该赶早不赶晚,在有能力的时候采取行动
所谓“无用”与“有用”之分,大多是短期与长期之别。在学什么知识这个问题上,要着眼于长期,不要急功近利,一些看似短期无用的知识可能是长期非常有用的知识
学问要扎实,不断掌握前沿理论。术也非常重要,就是各学科的基本原理要通晓,事实要掌握,政策的提出才不会让人不知就里,才是可操作的
哈特和霍姆斯特朗都是合同理论:一个是不完备合同,一个是完备合同。他们的理论不仅对我们非常有用,而且是经济学科的基础
12月17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三届年会”在北京落下帷幕。在此次论坛上,与会演讲嘉宾针对“大学治理体系建设是否应去行政化,实现民主化”产生了观点碰撞
只要人的决策仍然起决定性作用,人的激励问题就是不能被忽视的
中国教育界的现实情况是,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下,在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中,教师和研究、服务国家和社会更容易获得优先考虑,而学生和育人更容易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