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认为,未来,中国作为一个超大经济体,完全可以有两个金融中心构成的组合,犹如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目前,香港、上海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应有一定的分工,比如,上海以人民币产品为主,以现货产品为主;香港以美元、欧元为主,以衍生品为主。
据消息人士透露,以韩正为组长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领导小组即将宣布组建。
上海市政府着力打造的金融控股集团有望在近期挂牌。这个暂名为“新国际”的金融控股集团,将以浦东发展银行为主要平台,整合上海国资系统各类金融资产。
6月20日,媒体报道称,在万事达国际组织日前公布的一项全球城市金融状况调查及全球十大金融城市排行榜中,亚洲城市在排行榜中占据三席,印度孟买首次进入榜单。
全球十大金融中心依次是伦敦、纽约、芝加哥、法兰克福、东京、首尔、巴黎、马德里、米兰和孟买。
此外,万事达国际组织还公布了一项“全球商业中心”前50名的榜单,伦敦、纽约和东京排在前三甲。中国有三个城市上榜,分别是香港(第5)、上海(第32)、北京(第46)。
随着各国在国际金融中心上竞争的加剧,补足“短板”、发挥优势、相互赶超的局面已经形成。有国际机构报告预言,上海将超越东京,并成为继纽约、伦敦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日本政府新发表的政治经济蓝皮书明确指出,日本政府将为确保东京的金融中心地位而努力。
归根结底,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市场的选择,取决于该地能否为全球金融活动提供最有效的保护以及最好的服务。显而易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绝非一蹴可就,更不能停留在目标和口号上。长远看,在中国经济不断开放和发展的背景下,上海无疑极具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乃至国际金融中心的潜力,不过,上海的赶超战略明显采用了政府主导、国有金融机构担当主力的模式,对于此模式在建设金融中心上的实效,亦不乏专家学者表示质疑。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认为,未来,中国作为一个超大经济体,完全可以有两个金融中心构成的组合,犹如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目前,要加快沪港金融业的相互渗透和市场的联网,以便于上海更好地向香港学习,并使香港有更好的向内地发展的机会。香港、上海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分工。比如,上海以人民币产品为主,以现货产品为主;香港以美元、欧元为主,以衍生品为主。
她分析指出,亚洲的国际金融中心有四种可能。第一,东京成为全球性金融中心,上海、香港、新加坡、孟买、悉尼成为二线国际金融中心,前提条件是日本经济强劲复苏。第二,香港成为类似伦敦的全球金融中心,上海等大都市成为二线国际金融中心,前提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币资本账户迅速开放,香港承担起更多的国家责任。第三,上海成为类似纽约的全球金融中心,香港成为类似芝加哥或法兰克福式的金融中心。第四种是亚洲不存在全球性金融中心。潘认为,中国的目标应是排除第一和第四种可能性,20年以后在中国建成与纽约、伦敦齐名的第三个全球金融中心。
上海和香港两地各有优势:受腹地经济的驱动,上海比香港更好一些;而香港的制度、法规和其他各项软硬件配套设施更为完善。潘英丽认为,如果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迅速,香港更有希望会成为全球金融中心。
谈及沪港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和分工合作问题,她认为,可分两个阶段来思考,第一个阶段是,人民币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可兑换的阶段。中国的资本账户的全面开放,有可能在2013年到2015年的时候可以具备比较充分的条件。在资本账户完全可兑换之前,香港的定位应该是中国的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第二个阶段是更贴近亚洲美元和欧洲美元的市场,其主要的竞争对手是新加坡。这一段时期,上海的定位应该是国内金融中心,虽然要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规划,逐步增加国内金融中心的国际成份。通过引进国外的金融机构,通过借鉴国际上好的制度,推进国内金融业的发展。而在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之后,上海与香港完全是互补的,香港走伦敦模式,上海走纽约模式,中国大经济体可以支撑两个国际金融中心。■
杂志记者胡润峰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