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乍起
【舒立观察】反垄断如何消除“排外”质疑
-
《反垄断法》素有“经济宪法”之称,对于保证市场公平竞争具有关键作用,在中国还负有打破行政垄断的使命。这部法律经过艰辛努力方始出台,不应长期静默,而需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
欲消除“排外”质疑,最有效的举措就是做到真正的执法公平:在对外资企业严肃执法的同时,对大型央企依法发起反垄断调查
- 中国式反垄断呼啸而来,聚焦于外资所在领域,初衷何在?给市场带来何种影响?反垄断的下一步将走向何方?
- 仅仅基于反垄断执法强化这一表象就得出中国不再欢迎外资的结论显得武断;加强反垄断执法渐成常态,外企和本土企业均应积极适应;反垄断执法机构和外资主管部门或应通过适当方式消除不必要的误解
- 在《反垄断法》面前,市场主体并无国别之分;《反垄断法》不应该承担振兴民族企业的重任,更不是一个国家实现其产业政策的工具
- 在中国摊上大事的美国企业,甭管“高”的“软”的,与其在北京找答案,兴许还不如在华盛顿多下点工夫
- 调查者对实体法与程序法有法必依,是政府机构执法职业化精神的体现,更是人文主义关怀与宽容的体现。唯此,我们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及其执法才会越来越有权威性
各方声音
-
商务部回应反垄断质疑:不存在排外
-
商务部称,查处垄断行为是国际通行做法,在中国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如果触犯了法律都应受到制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强化企业合规经营,是为了建立健全公平、透明、规范的市场秩序,完善投资环境,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的欢迎各国投资者来华投资兴业
- 称在某些接受调查的行业里,中国公司并没有因为同样的行为受到指控;而在涉及到合资企业的案例中,仅外资方被列为调查对象
- 许多西方企业对于最近的反垄断运动感到不适应,其中一些认为跨国公司相对中国本土企业被区别对待了
深度阅读
- 中国反垄断的难点不在于垄断行业的改革,而在于如何遏制垄断与权力联姻。垄断不可怕,就怕垄断有文化
- 如何保障执法独立性不受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裹挟,如何确保执法尺度的统一,如何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权力,如何为《反垄断法》运行营造全面、有效的监督机制,都是短期内要面对的紧要问题
- 如何保障执法独立性不受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裹挟,如何确保执法尺度的统一,如何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权力,如何为《反垄断法》运行营造全面、有效的监督机制,都是短期内要面对的紧要问题
- 将包含《反垄断法》在内的竞争政策上升到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高度,是重中之重
- 需要顶层设计,离不开透明度和企业家的推动
- 希望中国电信垄断案不是美国的赖特公司垄断案,不是抑制而是释放中国反垄断法的威力
案例争议
- 商务部在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时,缺少一个明确且统一的、连续的实体法标准
- 既然有了行业标准,那么相关部门的作用就是要求各操作系统符合标准并对此复查即可,为何还要像现在这样要求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强制安装TVOS操作系统?
- 从整改措施来看,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家公司的整体收入及市场地位还将受到大幅挫伤
- 反垄断法是否适用于今天的技术竞争?这是所有关心新经济的人都应该认真考虑的
- 奶粉的故事,是一个超长的融合了悲情、犯罪、动作、社会、人生、政治的系列剧
- 幻想美国人理解中国改革特殊性,不如自己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 国内航运央企反对是P3流产的部分原因,但对中国企业而言,加强管理和营销,缩短和领头羊的差距才是重中之重
- 对于行政垄断,虽然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害,老百姓非常痛恨,但《反垄断法》的适用难度较大,根本还是要靠体制改革来解决
- 要判断进口车是否存在垄断还需要更加严谨的经济分析,注意调查的客观公正性
- 电信和联通的整改方案不解决任何实质问题。发改委此次反垄断可谓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让人非常失望
视频报道
相关资料
专题责任编辑:孙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