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观点 > 聚焦 > 正文


穷人心理学:为何贫困度降低,“贫困感”却越来越强

2019年11月05日 14:22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社会的贫困程度大大降低,但是有“贫困感”的人却越来越多,原因正在于社会的阶梯变得越来越长了
一个人之所以感觉自己很贫困,是基于社会比较;而社会比较的过程会让这个人察觉和识别不平等的程度。不平等的程度越高,相当于社会等级的阶梯越长;而“贫困感”的强烈程度,取决于我把自己放置在阶梯的哪一级。阶梯越长,而自认为所处的等级越低,“贫困感”就愈加强烈。图/视觉中国

  文丨熊易寒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副院长

  前些日子,有朋友转来《断裂的阶梯:不平等如何影响你的人生》的出版信息,调侃说:“乍一看,还以为这本书是你写的呢!”朋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2015年曾经在《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发表过一篇论文,论文的正标题也正好是“断裂的阶梯”(The Broken Ladder)。出于好奇,我便把这本书找来,看看这个与我“心有灵犀”的学者到底讲了些什么?一看还真是欲罢不能,一方面是作者的知识背景与我迥异,我对不平等问题的阅读主要集中在政治学、社会学领域,对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也偶有涉猎,而作者基思•佩恩(Keith Payne)是一位心理学家,不平等和贫困不仅是一个社会结构问题,也会深刻地影响我们的心智模式和情感体验,这些恰恰也是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相对忽视的维度;另一方面,佩恩跟我一样,也是出身底层家庭,他的字里行间不仅充满了对底层的同情式理解,也不经意流露出“穷孩子”特有的那种敏感和敏锐——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贫困的人,是很难真正理解穷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的。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将“食堂阿姨经济学”作为第一章:小学四年级的佩恩因为家贫而选择免费午餐,这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因为食堂阿姨清楚地知道谁是付费的,谁是免费的;直到有一天换了一个新的食堂阿姨,破天荒地向佩恩收取饭费,而佩恩却身无分文,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吃免费午餐的,尴尬的佩恩从此在学校里变得沉默寡言。

一、贫困的地心引力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杨胜忠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