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本科频繁补录,文凭“卖”不动了?
这不仅仅是民办高校的困境,更是所有高校要回答的问题。10年后伴随绝对生源的断崖式下降,更为激烈的生源危机必然到来
陈志文| 2025年08月25日 15:01
关注通报潮中的“心态疲惫”
通报要贯彻法治思维,而不再是防“闹”怕“闹”,这才是一种治理的重大跃迁。民众已不再满足于仅仅看到真相、获得情绪安抚,而是希望获得实实在在的舆论结晶和法治成果
燕志华| 2025年08月19日 15:57
“不缴社保协议无效”之忧:中国社保体系的深层困境与改革路径
最高法关于“不缴社保协议”无效的司法解释,本非“新政”,在法律逻辑上也无可厚非,但就像一块投入湖中的巨石,激起了中国社保体系深水区下的层层暗流
贺滨| 2025年08月13日 13:35
“通报思维”缺失与武大困境
通报是事件发生后必经的一个大型关卡。通报成功,过了关卡就是阳关大道;通报不成功,过了关卡就是大坑
燕志华| 2025年08月03日 10:06
武汉大学困局背后:“闹”如何绑架一切
“闹”在中国社会,内涵异常复杂,不光指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方法论。在新型的舆情面前,权力除了引火烧身,已经无力为一场又一场的纷争给出解决的办法了
燕志华| 2025年08月01日 14:29
释永信出事,验证了一个规律
释永信的经历,验证了一种普遍但是人们又习焉不察的网络舆论规律,那就是当一个人被网民普遍质疑,而且这种质疑从未消散的时候,那么,这一质疑大概率是对的
燕志华| 2025年07月29日 10:03
大学取消绩点,能遏制功利性学习吗
“卷绩点”某种程度是应试教育在大学的延续,换一把尺子,还会诞生新的“卷”
陈志文| 2025年07月28日 15:07
土木之后,临床医学也开始没落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最重要的一个底层因素是今年高考志愿选择的根本性变化,即就业难带来的高分考生对“确定性”的追捧
陈志文| 2025年07月23日 10:10
7月通报扎堆中的舆情风暴
火车破窗、天水血铅、杭州自来水、黄杨某甜再通报等,从月初至今已经发生十多起热点事件,相关部门都发布了情况通报或者事件说明,对于舆情应对的成败得失具有关键影响
燕志华| 2025年07月21日 12:25
行业普通高校分数超越985,就业确定性成报考焦点
行业背景高校受热捧提示我们,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培养模式,要面向行业实际需要培养有用的人才
陈志文| 2025年07月11日 13:14
火车破窗事件:首次通报失败招致后续舆情
通报只是按照自己的逻辑给出说法,全程是自说自话,自我宣示,自我强调规章制度。这完全不是交流的姿态,而是像极了火车上一直单方面发声的喇叭,激起了网民情感上的反弹
燕志华| 2025年07月08日 11:17
考编舞弊挑战社会公平底线
包头时隔两年的“非你莫属”的招聘舞弊疑云,提醒我们,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就业的公平公正已经接替高考,成为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与红线
陈志文| 2025年07月07日 14:03
“带头下馆子”的高书记勇气何来
一个正常的行为却产生了轰动性的新闻效应,那必然是某种不正常的网络氛围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滤镜效应
燕志华| 2025年07月02日 11:22
那尔那茜事件与“群体滤镜”现象
这种滤镜出现的背后,是群体心头挥之不去的疑云、社会圈层导致的心理隔膜、群体想象的“交易黑箱”,社会心理由此增加不信任感和隔阂感
燕志华| 2025年06月22日 15:07
高考题变难了吗
回望这些年,每逢高考,舆论必然喊难,无一例外,为什么?
陈志文| 2025年06月18日 11:39
志愿填报新趋势:如何选择专业、学校和城市
就业对志愿填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结合这一诉求如何选择专业、学校、城市?
陈志文| 2025年06月16日 13:28
田文昌:侦查阶段律师调查取证权的重要性及实现路径
关于侦查阶段律师调查取证权及其实现路径,是一个难以绕开的课题
田文昌| 2025年06月04日 12:57
高考报名人数下降之后
近两年高考报名人数或将保持平稳,但未来高考报名人数仍将持续增长10年,2034年前后达到最高峰,此后将快速下降
陈志文| 2025年06月03日 12:51
略显仓促的雅安“天价耳环事件”通报
很多地方在突发事件后易一脚踏入的误区,就是只追求务实调查工作,却忽视了对外发声沟通的重要性。雅安市第一步的“安民告示”没有做好,导致后面的正式通报为力求尽快推出,而给人以仓促之感
燕志华| 2025年05月23日 15:22
女演员“佩戴百万耳环”事件发酵:拷问型舆情为何频发
如果仅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对,将陷入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永远奔波于一个又一个舆情战场,而且舆情治理的边际效益越来越低,网民不信任心理越来越浓厚
燕志华| 2025年05月20日 11: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