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观点 > 意见领袖 > 正文


探月有什么“用”?

2007年10月25日 14:38 来源于 caijing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认为,开展探月等太空项目不应狭隘地看直接挣回多少钱。对于中国航天技术在全球的地位,也不宜笼统判断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认为,开展探月等太空项目不应狭隘地看直接挣回多少钱。对于中国航天技术在全球的地位,也不宜笼统判断

    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18时29分,嫦娥一号离开托举她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进入近地点205公里、远地点50930公里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开始了100多万公里的奔月之旅。
  未来两周内,卫星将经过4次变轨、2次-3次中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最终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环月轨道,对月球开展科学探测。
    网上评论显示,大部分非专业人士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探月究竟有什么“用”,它会不会成为一个“烧钱工程”?二是,我国的技术水平在全球处于什么水平?尤其是与日本相比。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认为,实施探月工程,至少具有如下几层意义:
  首先从政治角度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升空探测是一个国家航天事业的三个里程碑。我国现在前两个都完成了,如果升空探测再顺利实现第一步,将是综合国力、综合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政治上可以扩大影响。
  其次,它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美国阿波罗工程带动了电子、材料、冶金等一系列高科技的发展。我们与其意识是相同的,只是涉及范围没有载人探月那么广。
    第三,就航天技术本身而言,探月对火箭、飞船、遥控等综合技术水平也有很重要的促进。它对各种仪器的研制以及相应地面设备的水平都会产生有力的促进,比如地面的通讯能力,远距离定位和控制技术,都将达到一个新水平。
  最后,探月工程也是为进一步升空探测作技术准备。如果把太空比作大海,月球就是离大陆最近的一个海岛。我们要到大海中去探索,就得依靠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岛,把它作为中转站,通过它验证一些技术和方法,等成熟了才能再考虑探测火星或更遥远的星体。
    他强调说,开展探月等太空项目不应狭隘地看直接挣回多少钱。
    针对广大网友热议的中国航天技术在全球的地位问题,尤其是与日本比较的问题,焦维新说,不能笼统地下判断。载人航天方面,我们仅次于美国、俄罗斯。而就空间探测技术的水平看,包括科学卫星的技术,探测仪器的技术,比起美国、俄罗斯、欧空局、日本,我们还落后不少。日本运载火箭的成功率没有我们高,但是他们在科学仪器方面比我们强很多。  
    谈到对中国航天工程的建议,焦维新说,很重要的一条是开展国际合作。他解释说,现在国际形势与冷战时代大为不同,科学目的更加明确了。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当前的和平形势,通过国际合作,包括研究机构、大学的国际合作,实现互利互惠。他举例说,我国的运载工具特别好。但如果我国仅能拍些图片回来,科学价值就不大了。因此,要与合作对象分享成果,在《自然》、《科学》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真心实意、积极鼓励国际合作。■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