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刘元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新逻辑与政策新思路

2024年12月05日 10:26
周期性、结构性、机制性与体制性因素相互叠加,必须对这些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重新梳理和排列。其核心问题在于中国未来的宏观政策框架的方向,土地财政、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如何推进
2024年12月2日,江苏宿迁,工人在泗洪经济开发区一纺织企业生产车间赶制出口订单。图:视觉中国

  近年来中国经济运行的性质已发生重要变化。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出现了总量失衡问题;第二种观点认为问题的根源是结构性失衡;第三种观点认为既不是总量问题,也不是结构性问题,根本原因在于资产负债表的收缩,主要体现在宏观杠杆的结构性变化。比对以上三种观点可以发现,周期性、结构性、机制性与体制性因素相互叠加,必须对这些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重新梳理和排列。其核心问题在于中国未来的宏观政策框架的方向,土地财政、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如何推进。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的认识,不应急于对增速做出过度判断,而应更加关注新逻辑和新框架的形成。本轮政策调整的新逻辑与新体系主要包括六大内容:第一,强政策改变预期的新逻辑与新体系;第二,资产价格在宏观调控的核心作用;第三,财政部与央行建立的国债公开市场协调机制;第四,两项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第五,动态平衡体系建立的新支柱;第六,改革方案与逆周期调控之间的融合。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鲍琦

推广

刘元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