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聘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新世纪人才;获得“孙冶方经济学论文奖”、“孙冶方经济学优秀著作奖”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奖”等奖项20多项。
中国短期消费不足的问题是存在的,主要和储蓄率较高有关系
未来五年“四低两高”的经济运行模式依然会持续。“四低”主要体现在持续的低增长、持续的低贸易、持续的低通胀、持续的低利率;“两高”表现为高债务和高风险
金融循环、资源要素循环中最大的断点,不是物流和交通,而是地方政府事权、财权的错配所必然演化出的地方政府融资行为、信用扩张行为。这构成了资本和要素区域化流动的障碍,成为新的双循环格局中的最大堵点
目前世界所面临的九大超级问题不仅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在当下和未来将进一步恶化,更为重要的是过去解决这九大问题的一些传统方法在目前的格局中都已经失效,因此在这种状况中,在战略性思考的时候就需要超越历史的框架,来进行一些新的思路构建
不能将目前全球化的问题简单化,要真正把握全球化所遇到的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未来15年,特别是未来5年,不经过大的改革、大的重构和大的战略调整,中国很难完成2035年人均GDP翻番的要求
未来五年是关键的五年,是最具不确定的五年,当然也是中国趁势而上,完成第一个百年计划和开启第二个百年计划的五年
民营经济,特别是民营投资如何能够快速转正,依然是整个内循环中间最为关键的要点
内循环的构建也需要跨国公司、外国资本、外国人才的积极参与。内循环虽然是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作为它的落脚点,但在本质上依然是全方位开放的,并不拒绝利用国际、国内与国际循环之间的对接
下半年,中国的政策要保持力度,特别是在三季度,力度要有所强化,并非快速地进行收缩。财政调整不是简单的规模性调整,而是实施主体和发力点的一些调整
要高度关注目前放大杠杆过程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这是实现内部大循环高效、顺畅、稳健很重要的把手
疫情持久战将引发一系列重大问题,促使超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全面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建议根据疫情的周期设定目标,选择政策工具
在讨论中国风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特性,而不能将房地产金融属性、投资属性衍生的风险简单化、表象化
当前的工作重点必须从行政性复工复产转向快速扩展有效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要快速缩小已经扩大的供需缺口。这需要将政策的核心从经济主体简单的行政救助和保生存阶段向全面提高企业市场订单和需求的阶段,供给端补贴政策、供给端扶持政策、供给端刺激政策必须让位于需求端刺激
目前如火如荼的景象实际是在全面停摆之后,在行政性复工复产全力推动之下所看到的一种行政性的现象,而不是在市场常态化运行中所呈现出来的市场运行水平
全球化的成本和风险在进一步地上扬,而来自于全球化总体的收益在下降,全球体系会步入到解构的时期,而不是建构的时期。要认识到未来的低迷期和大冲突期不是一两年,也不是三四年,可能是一个新阶段
不设定GDP增速的具体目标不等于没有目标。目前对于就业目标设定的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以上,调查失业率6%,登记失业率5.5%,按照测算,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今年的GDP增速依然要达到4%左右。今年政府可支配的资金规模接近35万亿元,应对目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是充分的,也是适度的
复工复产的行政化推动已达极致,复工复产率提升速度的下滑以及达产率的低迷说明复工复产面临明显的瓶颈约束,需求刺击的大推动十分重要
中国还没有处于必须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困境,简单推行赤字货币化十分危险
不仅要依据疫情对于不同阶层和不同区域的不同冲击给予相应的补贴与扶持,更要关注停工停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隐性的收入分配问题,创新对冲举措以避免救助不足与救助过度并存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