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绿庭新兴金融业态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哈佛大学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师从诺奖得主Oliver Hart教授)。在国际期刊和国内经济学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中英文著作9部。研究方向为金融经济学与经济发展。关于中国发展的制度基础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引发了很多后续的研究;最近十年关注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和金融改革,关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研究获得2014年《金融研究》年度最佳论文奖。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与金融体系尤其是金融体系背后的抵押品这一基础要素密切相关
中国国债发行没有发挥安全资产的作用,也影响了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经济目前处在杠杆周期的下行阶段,常规货币政策失效,应该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
这些崩盘和泡沫是金融创新不可避免的结果。不仅是在美国,在全球任何国家都是如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为这些泡沫和崩盘做好准备,以尽可能减少它们带来的危害
随着市场的越来越完备,在从“将价格做错”转变到“将价格做对”的关键历史时刻,前期最优的治理结构和发展策略也应该不失时机地加以调整,这可能是下一阶段改革所面临的最大任务和挑战
哈特教授是一位不同凡想(thinking different)的学者,喜欢开辟自己的研究领域,而不是墨守成规,做修修补补的工作
中国目前的很多问题都与社会经济生活还没有完全市场化,还高度政治化有关系
后进国家可以学习先进国家的技术,也可以学习先进国家的制度,但它们更应该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后改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之制度,而这往往需要新的社会共识和社会契约
“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与土地禀赋的高度不平等有密切关系;现有土地制度制约经济发展和结构性转型;应通过其他更有效的社会政策来代替土地的保障功能
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国家,需要对土地市场和住房市场进行严格的规制
在目前的金融体系下,中国不适宜大力发展更适合英美等普通法系发达国家的股市,重点发展债券市场、进行资产证券化更适合目前金融体系下的大陆法系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