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
订阅
数据
我闻
机构订阅
会议
Promotion
应用下载
帮助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首页
经济
金融
公司
政经
世界
观点
mini+
博客
周刊
图片
视频
数据
English
更多
科技
地产
汽车
消费
能源
健康
环科
民生
ESG
数字说
比较
中国改革
专题
数据
财新一线
私房课
会议
Promotion
运动家
企业用户
应用下载
帮助
全部文章
关注通报潮中的“心态疲惫”
通报要贯彻法治思维,而不再是防“闹”怕“闹”,这才是一种治理的重大跃迁。民众已不再满足于仅仅看到真相、获得情绪安抚,而是希望获得实实在在的舆论结晶和法治成果
2025年08月19日 15:57
“通报思维”缺失与武大困境
通报是事件发生后必经的一个大型关卡。通报成功,过了关卡就是阳关大道;通报不成功,过了关卡就是大坑
2025年08月03日 10:06
武汉大学困局背后:“闹”如何绑架一切
“闹”在中国社会,内涵异常复杂,不光指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方法论。在新型的舆情面前,权力除了引火烧身,已经无力为一场又一场的纷争给出解决的办法了
2025年08月01日 14:29
释永信出事,验证了一个规律
释永信的经历,验证了一种普遍但是人们又习焉不察的网络舆论规律,那就是当一个人被网民普遍质疑,而且这种质疑从未消散的时候,那么,这一质疑大概率是对的
2025年07月29日 10:03
7月通报扎堆中的舆情风暴
火车破窗、天水血铅、杭州自来水、黄杨某甜再通报等,从月初至今已经发生十多起热点事件,相关部门都发布了情况通报或者事件说明,对于舆情应对的成败得失具有关键影响
2025年07月21日 12:25
火车破窗事件:首次通报失败招致后续舆情
通报只是按照自己的逻辑给出说法,全程是自说自话,自我宣示,自我强调规章制度。这完全不是交流的姿态,而是像极了火车上一直单方面发声的喇叭,激起了网民情感上的反弹
2025年07月08日 11:17
“带头下馆子”的高书记勇气何来
一个正常的行为却产生了轰动性的新闻效应,那必然是某种不正常的网络氛围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滤镜效应
2025年07月02日 11:22
那尔那茜事件与“群体滤镜”现象
这种滤镜出现的背后,是群体心头挥之不去的疑云、社会圈层导致的心理隔膜、群体想象的“交易黑箱”,社会心理由此增加不信任感和隔阂感
2025年06月22日 15:07
略显仓促的雅安“天价耳环事件”通报
很多地方在突发事件后易一脚踏入的误区,就是只追求务实调查工作,却忽视了对外发声沟通的重要性。雅安市第一步的“安民告示”没有做好,导致后面的正式通报为力求尽快推出,而给人以仓促之感
2025年05月23日 15:22
女演员“佩戴百万耳环”事件发酵:拷问型舆情为何频发
如果仅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对,将陷入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永远奔波于一个又一个舆情战场,而且舆情治理的边际效益越来越低,网民不信任心理越来越浓厚
2025年05月20日 11:47
肖飞医生事件:一个新的撕裂性舆情话题
该事件炸开了一个社会高阶圈层的内幕,仿佛幕布被人掀开一角,让人们看到了社会某个角落的潜规则
2025年04月30日 09:14
京东进军外卖:行业内卷的深层话题
推动法治建设,推动劳动法落到实处,建立商业规则和商业文明,是最好的维护市场秩序的手段,也是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的最好手段
2025年04月18日 16:08
小米车祸:雷军面对重大突发危机为何会陷入困境
日常的流量思维用在轻量级的消费品市场是没问题的,但是面对重量级的消费品、在涉及生命财产的突发危机面前,流量思维不光毫无用处,而且还自带风险
2025年04月02日 09:37
司马南的秘密思想武器
因为站在爱国主义制高点上,获得了政治正确的精神护身,成为网络空间中屹立不倒、金光闪闪的“爱国大神”,遮蔽了个人言行、道德细节等方面的诸多瑕疵。只看人的基本面,而忽视另一面,这种“思维认知漏洞”催生了无数的伪君子和大伪之徒
2025年03月22日 08:41
315曝光机制降效与网络舆情怪圈
经过多年的舆情洗礼和实战考验,一个应对舆情的法宝被发现了,那就是只要尽快提供情绪价值,消除群体网络愤怒,风波就能尽快过去
2025年03月18日 15:23
各地盲目“对标”杭州,警惕误入发展歧途
当下各个感觉到“杭州震撼”的城市,迎来了一个好的契机,就是把脉自己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特色,找到自己的产业基因,优化营商环境,做好生态建设,创出一个有别于杭州的特色产业
2025年02月12日 10:43
中国“免签”打开国门,或许正在收获奇效
由外国人自发自动的传播,或许正在出现神奇的效应,那就是中国一直很难破局的国际传播,正在出现一个拐点
2025年01月08日 15:26
2024年中国网络舆情的“两个战场”和全球视野
脱离了具体的目标,而针对抽象的目标,正成为中国当下网络舆情一个显著的特点
2025年01月02日 16:08
学校为何要签订“生死状”?根源藏在这些舆情里
今天学校的很多困境,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暴露。祸根藏在网络舆情里
2024年12月30日 11:47
吴柳芳事件背后:“潘多拉盒子”是如何打开的
该事件的议论中,官方和网民关注点完全不一样。官方关注的是“擦边”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问题;网民关注的却是“劳动改善生活”的权利问题。这就使得官方的监管行为和价值观忧虑被大大消解
2024年12月11日 09:47
加载更多
燕志华
燕志华,法学博士,南京大学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副秘书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舆情中心创始主任,新华日报高级记者。江苏省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席舆情专家。南京大学新传院行业导师,中国社科院舆情实验室舆情委员会委员。中国多个城市舆情顾问,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多家央企国企的舆情顾问,拥有数百场舆情应对和危机管理的讲座和咨询经历。
专栏最新文章
李丰:机器人赛道越热闹,越需要尊重规律
忘掉刺激政策和模因股,这轮股市上涨并非幻象
美联储“政治危机”与美债风险“重估”
存款搬家如何演绎:基于实体部门资金运转
应对美国50%关税,印度的多元化战略
关注通报潮中的“心态疲惫”
居民存款搬家潜力几何
柯达无奈落幕,是否存在一线生机
关注通报潮中的“心态疲惫”
“通报思维”缺失与武大困境
武汉大学困局背后:“闹”如何绑架一切
释永信出事,验证了一个规律
7月通报扎堆中的舆情风暴
编辑推荐
10秒内4谢特朗普 泽连斯基时隔半年穿黑正装再入白宫
显影|少年极客的代码嘉年华
金融
|
个人养老金增患病、失业、低保领取情形
世界
|
朝鲜谴责韩美联合军演是入侵演习
地产
|
零租金产业园掀起“城市大战”
消费
|
“苏超”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
最新封面报道
|
社保如何为劳动者兜底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京ICP证090880号
京ICP备10026701号-8
|
网信算备110105862729401250013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66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第01015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第直100013号
Copyright 财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谣言信息):010-85905050 13195200605 举报邮箱:laixin@caixin.com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啄木鸟公益基金会
|
意见与反馈
|
提供新闻线索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