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从贸易条件恶化看人民币升值压力

2006年01月09日 00:00 来源于 caijing
人民币升值后,中国贸易条件还在恶化,说明贸易余额激增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民币太便宜,而是内需不足


    目前市场对人民币的预测几乎是一面倒:继续升值。粗略统计,各大投资银行预测2006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在3%至13%之间。
    其理由基本如下:中国经济很轻松地保持了8%-10%的增长;贸易顺差扩大,2005年高达1000 亿美元的顺差极大地增加了人民币的需求;GDP调整后,原先市场所担心的投资过热并没有想象的那般严重,经济硬着陆的风险降低;只要美国的双赤字问题不解决,美元贬值就不可避免,而美元的调整与人民币升值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上述原因均有一定道理。但不容否认,目前人民币短期升值压力挥之不去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外汇制度,尤其是资本项目的严格管制,使国内资本无法找到合理的投资渠道。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进出口总额占GDP的70%以上),热钱可以轻易地以贸易形式流入境内,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外贸盈余的确造成了对人民币的净需求和美元的净供给。但外贸盈余只是国内储蓄过高的一个必然结果,与汇率没有直接关系。因此,目前贸易顺差迅速扩大形成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被夸大了。
    这种被夸大的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即出口产品价格指数除以进口产品指数,这个比例从一个角度衡量了一国产品的竞争力)。从2005年1月到11月,中国的贸易条件降低了15%;而且, 2005年7月人民币升值后,贸易条件下降的趋势并未缓解。
    对此,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原油、铁矿石等原材料需求过热造成的进口价格攀升、下游企业利润受压的窘境。但如果原材料价格大涨是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会在依赖原材料进口的国家或地区看到类似现象。
    然而,亚洲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并没有出现类似的恶化。日本的贸易条件反而出现了明显的改善。当然,日本在十年衰退后,经济复苏加快,公司利润上升,日经指数大幅反弹,这些都是促使其贸易条件改善的因素。但值得指出的是, 在美国利率与国际利率差距加大的影响下, 日元在2005年对美元轻微贬值。这无疑增加了日本的进口成本,但日本的贸易条件却明显改善。
    或许日本是个特例。日本已把很多制造业转到海外,因此高油价对其贸易条件的损害已非往日那么明显。出于这个考虑,我计算了其它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条件在2005年的变化。结果显示,连内部需求极为不振的中国台湾和菲律宾也未出现贸易条件恶化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中国在全年贸易顺差翻了三倍的情况下贸易条件反而在恶化呢?人民币的升值(2005年人民币对欧洲货币及日元的升值在10%以上)从理论上应该降低进口价格,为什么却未能减缓贸易条件的恶化呢?
    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在于,很多企业在国内竞争加剧、产出过剩的大环境下,被迫在海外市场大甩卖,这种情况在汽车、手机和钢铁等行业尤为明显。正是这种大甩卖,造成了中国在人民币温和升值的环境下贸易条件却显著恶化。
    贸易条件的恶化说明,贸易余额激增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民币太便宜,而是内需不足。目前,政策导向已进一步向刺激内需尤其是刺激消费倾斜。在刺激内需时,采取过紧的货币政策(加息或人民币过度升值)显然不妥。因此,假若人民币不得不升值,最好是维持名义汇率不变,通过轻微通胀来实现汇率的实际升值。
    但名义升值不能替代汇率机制改革。央行近日推出的外汇做市商制度是汇改的一个重要步骤,市场上从此有了十几家做市商。但外汇市场主要仍将是做市商之间的交易,市场也不够大。如果央行将沿着合理的路径推行改革,那么下一步应该是引入更多的做市商,比如说40-50家合格的外资商业银行,然后再引入有能力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的国内商业银行。
    此后,其他金融机构,如投行、保险公司等,也可以进入汇市。待条件成熟,便可允许企业进入汇市,从而根本改变现行的结汇制度。那时,汇率形成机制所需要的市场,才可说真正形成。■

作者为英国经济学人集团中国咨询总监,曾在多家外资银行任经济学家和货币债券策略师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版面编辑:冯仁可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