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过剩流动性的危害

2007年08月20日 15:57 来源于 caijing
过剩流动性所到之处,经济过热、通胀恶化、房价飙升、股市疯狂。在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爆发之际,对过剩流动性更需保持警惕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爆发,全球股市剧烈震荡,没有人能够预料,下一波冲击会在哪里出现,对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无论这次危机的最终结局如何,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过剩的流动性必然引起各种各样的失衡,这些失衡迟早要得到纠正,而纠正的过程可能是痛苦的和代价惨重的。
  国际上的看法渐趋一致,美联储在'9·11'之后保持低利率政策的时间过长,驱使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寻找更高回报的投资品种,'另类投资'(Alternative Investment)应运而生。另类投资包括次级房贷、对冲基金、房地产、新兴市场、大宗商品、艺术收藏品等,在这类投资中,金融杠杆的使用不仅非常普遍,而且数额巨大,信用经过层层放大,成为过剩流动性的主要来源,流动性又推动另类资产的价格节节上升,造成虚假的繁荣。
  当次级房贷的问题暴露出来时,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纷纷收紧信贷,高杠杆操作的对冲基金难以为继,不得不抛售手中的股票与债券,触发证券市场的大幅下跌。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困难和倒闭,通过反向的杠杆作用,引发大规模的信用收缩,迫使各国央行紧急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
  尽管对来源何处有着不同的观点,中国流动性过剩已是无争议的共识。过剩流动性所到之处,经济过热,通胀恶化,房价飙升,股市疯狂,金融资产的估值已超过了1989年日本泡沫期的巅峰水平。今天人们可以对'与泡共舞'津津乐道,可曾想到泡沫破灭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的伤害?日本的教训可能因久远而淡漠了,美国眼下正在发生的事情难道不值得警惕吗?
   抑制过剩流动性,当务之急是紧缩银根,大幅度提高利率,或者小幅但频繁加息。无论何种方式,目的都是建立明确的市场预期。为了防止国内高利率吸引国际热钱流入,加息的同时需要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空间,大到足以降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需要指出的是,紧缩性货币政策只能抑制而不能消除过剩的流动性,为了消除过剩流动性,必须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突破以银行主导的局面,开拓多种渠道分流资金。■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许小年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1981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学博士学位。1981年至1985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1991年至1995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Amherst学院担任助理教授。1996年,任世界银行咨询师。1997年至1998年,任美林证券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1999年加盟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被聘为董事总经理、研究部负责人。2004年2月离开中金,加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任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2005年4月,任北京高华证券研究部主管,2005年12月,升任高华副董事长。2006年11月初,许小年以顾问的身份加盟嘉实基金,同时继续在中欧担任教授。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