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卓逸
过去10多年,信托行业积累的最大资产不是人才,不是经验,而是客户对信托公司“刚性兑付”的预期。虽然“打破刚兑”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是对于资产管理类金融机构来讲,“刚性兑付”有着无穷的魔力。未雨绸缪不仅要求企业领导者有着极强的笃定力和上级领导的信任,并且要有自己信任的高水平专业团队。在奶酪还没有吃完的时候,走出舒适区是反人性的,极少有人能够做到。
近期,持续多年的“隐性刚兑”正在被打破。8月16日,招商银行发布公告称,招商银行代销的《大业信托.君睿15号(九通基业)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违约,并督促主动管理方大业信托妥善解决信托利益的分配问题。大业信托回应称,公司已经尽到了受托人的责任,后续如果有进展,会第一时间进行信息披露。无论是产品的主动管理方信托公司,还是代销银行都进入了“尽责模式”,没有意愿像以前一样为投资者解决问题。8月24日,大业信托控股股东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公布上半年经营业绩,2021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9.61亿元,同比增长37.48%。虽然银监会《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2014年99号文)规定:“信托公司股东应承诺或在信托公司章程中约定,当信托公司出现流动性风险时,给与必要的流动性支持。”但是大业信托控股股东在盈利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并没有协助信托公司解决问题。自此“看股东背景买产品”的行业惯例开始出现“特例”,这也是央企信托公司在《资管新规》正式公布之后首次对个人投资者打破刚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