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博士,沃顿商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中华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民生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2012年发表《新供给主义宣言》,最早呼吁供给侧改革,是新供给经济学、软价值理论的提出者。
头部企业垄断地位一旦形成,必然影响到消费者福利和其他市场竞争者的创新
每一次产品客户购买行为都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如何引领生活方式、创新消费场景、提升体验价值,创造新需求呢
通过对几百家创新和转型企业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创新的方向突破还是成功的转型方法,都不是从管理上“练内功”,而是必须以发现或创造新需求为前提
一是正视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的现实,尽快下调利率以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率;二是扩大就业、深化改革,争取每年新增2000万中等收入群体;三是既要扩大传统消费需求,更要创造新消费需求
2021年,中国经济名义高增长背后,要重点关注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可持续性及潜在衍生风险
无论是需求侧改革还是需求侧管理,都要通过深化改革提振传统需求,还要探索新方法,创造新需求
在提出更科学的衡量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济指标之前,最好不要简单地把“制造业占比”这样的指标作为所谓“高质量发展指标”,从而把制造业或服务业的发展对立起来
由于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和边际消费倾向持续降低,居民消费仅靠自身力量难以恢复,保持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必须尽快扭转失衡的增长结构,稳消费的相关政策推出宜早不宜迟
无论是为了降低企业成本,还是推动消费复苏,降息都应该是中国货币政策首选和必选工具
货币政策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但是,一来不能太理想化甚至脱离当前体制现实和货币流向现实规律,二来不能把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对立起来
在房价没有出现明显上涨、股市估值基本合理、实体经济在剔除食品影响后整体仍处于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状态、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等背景下,继续保持总量适度宽松的货币供应,是中国经济持续恢复的必要条件
必须充分重视疫后中国经济增长结构失衡的情况,并尽快采取措施改变消费需求恢复滞后于供给、服务业恢复滞后于制造业等短期不平衡情况
为了促进下半年经济恢复,稳增长的真正有效着力点恐怕不仅在出口和投资,而是必须尽快改变消费需求恢复滞后于供给、服务业恢复滞后于制造业的短期不平衡情况——下半年稳增长的重点是提振消费需求和促进服务业复苏
近几年部分城市“中心城区衰退”迹象越来越多,除了疫情冲击、发展空间制约等客观原因,某些地方政府政绩指标导向偏差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在后疫情时期的城市经济转型关键阶段,应高度重视城市“中心城区衰退现象”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保持城市中心城区活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尽快改变各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习惯于上项目、搞基建投资的老模式,让宏观调控尽快转向以稳消费为主导的决策和行为模式
土地作为一项基本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这项的供给要素长期处于收紧、偏紧甚至过紧的状态,对于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培育是不利的
实践中观察到的大量中小微服务业企业、个体工商户由“阶段性停业”转为“止损式关闭”的情况渐增,稳增长、保就业的各项救助和经济复苏政策一定要赶在企业采取“止损式减员”和“止损式关闭”之前尽快出台
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消费和服务业的恢复显著慢于投资和制造业,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受疫情冲击更大,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应以稳消费和救助企业为主战场
中国在防疫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建议尽快推出规模不低于10万亿的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以救助企业和稳消费为主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可以视为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深层次改革的破冰之举,如果得以切实推进,真正释放土地、劳动、资金等要素活力,对于下阶段经济复苏和中长期增长潜力提升会产生特殊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