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先后在央行研究局和货币政策司从事研究工作,曾担任券商宏观分析师和首席债券分析师。2009~2011年新财富最佳债券分析师第一名(团队),2011~2012年《The Asset》亚太区本币债券研究中国区第四名和第五名。
国内疫情、经济、通胀、预期的逐渐“正常化”,货币政策本身也需要回归常态,不是“政策利率”向“市场利率”靠拢,而是政策引导市场利率以及投资者预期回归正常水平。这可能是本轮债市调整的“真正原因”
资产价格剧烈波动,很可能预示着某些核心变量的长期走势出现了“变轨”,这将导致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进入“低回报时代”
全球资本市场进入“危机模式”,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可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未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需要进行重新评估
全球资本市场发出的信号非常明显,短期的悲观情绪可能会逐渐平复,但引发的中长期担忧仍然存在
港元的贬值压力并非一朝一夕产生,而是已经积累了较长时间
结合最近20年以来的宏观经济背景以及机构资产负债管理的行为特征,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行为已经开始从“资金为王”变为 “资产为王”
预计政策层在兼顾长短期目标下,流动性冲击不会再次发生,社会资金风险偏好和预期收益持续下滑,债券资产的再配置增加,利好中高等级信用债、城投债和产业债等有息资产
为什么贷款利率仍在上升,与债券利率的走势出现明显的背离,为什么央行的货币政策无法传导到贷款利率上
中长期来看,我国PPP模式还不够成熟,未必能够起到完善地方政府融资制度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可能只是为了解地方政府融资的“燃眉之急”
国内优先股发行尚未正式启动受到多种因素的约束;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优先股,拓展了险资投资领域,也为优先股提供了更多需求
除了债券市场整体牛市带来的“β”以外,国开债还有“α”提供了超额收益
二者过去不同步,未来也不会同步。内地债券市场整体环境、投资者风险偏好情绪,以及房地产债发行人本身信用资质的变化才是核心影响因素
考虑到投资者预期和对政策解读的分歧,存在一定的局部风险,包括新增城投债可能“变质”、部分存量城投债可能与政府债务“脱钩”、当前城投债分化逻辑可能逆转
更进一步的放松限购、限贷等政策可能会进一步缓解房地产企业的内部流动性压力,降低房地产企业短期违约风险
城投债兼具“信用债”和“利率债”属性,不过2012年之后“利率债”的属性越来越强,城投债价格的波动与流动性的关系更加密切
更进一步的放松限购、限贷等政策可能会进一步缓解房地产企业的内部流动性压力,降低房地产企业短期违约风险
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保持适度流动性”意味着央行态度的变化,有利于改善市场流动性预期甚至真实流动性
2013年下半年的经济环比好转,正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调整行为所导致,最终我们看到了收益率曲线陡峭化和经济“保增长”同时出现
未来信用利差扩大以及风险资产调整很可能是收益率曲线极端平坦化所隐含的风险事件
短期来看,事实上流动性最紧张以及对债券市场影响最大的时刻很可能已经过去,但是中期来看,整条收益率曲线出现趋势性上升的可能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