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博士,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他带领的研究团队覆盖全球宏观、市场策略、固定收益和行业研究,是亚洲地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俱佳的专业投行研究团队,2017、2018年连续上榜II(机构投资者)权威评选的“大中华地区最佳分析师团队”。程实个人研究领域是全球宏观和金融市场,是香港市场深具影响力的一线首席经济学家。他同时担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盘古智库学术委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金融硕士导师。获得专业奖项包括: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工商银行首届“大行工匠”、全国金融图书最高奖“金羊奖”等。
修复式增长仍将面临不小挑战,跨周期的政策支持和产业转型有望在变局中开新局
2021年中国“双循环”新格局料将加速成形,深刻重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与新机遇。立足于“双循环”新格局,2021年人民币资产有望展现更为丰富的新魅力。上半年经济率先复苏所释放的周期性力量,以及下半年改革红利所驱动的成长性机遇,有望交替夯实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视野下的相对优势
不同于1995-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时期,当下优质数字经济企业展露出强劲的基本面和清晰的战略定位,为其高估值、高回报奠定了现实基础。但在资本向热点领域的追逐之下,我们仍需高度关注潜在的过度投机风险
拜登接替特朗普入主白宫对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均有显著影响
前瞻“十四五规划”,从注重量和速的增长到强调升维发展是重要的转折
年内中国经济循环有望从“修复”走向“康复”,在四季度末基本回归疫情前的运转常态,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视野下的相对优势料将随之进一步巩固
他们的学术成果表明,通过微观激励机制的设计,能够更有效地推动宏观经济的变革;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经济学有望对社会发展做出更丰富的贡献
这六大支柱包括需求升级、供给升级、金融供给侧改革、宏观调控现代化、数字经济发展与国际定位升级
关键动力在于通过坚持改革开放,针对性地打通国民经济内外循环的核心堵点
在中国经济逐步形成双循环新格局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在国企混改中将大有作为,积极推动国企上市、提升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有望发挥多重“杠杆效应”
至2035年,中国内需的实际规模有望较2019年实现倍增,内需结构料将多重优化,进而为畅通“内循环”奠定坚实的需求侧基础
国内价值链料将加速发展,形成更具深度和效率的垂直分工体系。基于此,中国经济有望从“以环入链”转向“以链入链”,与全球体系缔结更为多元的纽带。中国企业有望从“抱团取暖”转向“筑链共进”,从三大途径同步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在当下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程中,深化混改将成为畅通内外双循环的改革新抓手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双循环”的重要使命之一,“双循环”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支柱
中国经济走向更高水平开放,一方面需要跳出过去的思维窠臼,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手段;另一方面,不能就“开放”论“开放”,而是要寻求更为基础性、全局性的解题思路
在保护主义和市场杂音之下,中概股回归固然有避免地缘风险、兑现估值红利的考量,但其长期将成为中国经济构建和完善升维竞争双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向“行稳”的主脉将引致“低β”,指向“致远”的主脉将强化“高α”,从而有望赋予中国经济金融以富含稀缺性的全球配置价值
DCEP与Libra起初是互相反制的工具,代表着公与私两股力量在货币体系中的争夺,最终却互相学习,成为公私合作的典范
金融体系将是构建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战略重器,将在三大维度发挥积极而深远的赋能作用
2020年中国经济开始迈向“双循环”新格局。从历史进程、全球环境和发展目标来看,这一变革与1913年前后美国经济的“双循环”演进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