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可能是出清的年份,也就是所谓的结构调整阵痛期,如果这两年我们可以熬过去,黎明的曙光大概会发生在2019年
未来要摆脱过度依赖货币信贷政策的传统做法,在超常规财政政策上发力,发行特别国债、建设国债,吸纳资金用于长期建设
货币政策会转向吗?不会,宽松仍会继续,宽信用更加明显。无论总需求还是总供给管理,基本的形式是一“去”一“扩”,一边关停并转,一边扩张
收入增速换挡、支出责任变大的双重压力下,全面减税或者单纯减税的制度安排可能会使收支两端的矛盾更加严重,减税安排更应该是结构性的,并且配合结构性增收弥补财政收入的骤减
展望2016,经济下台阶是必然,预计GDP增长6.5%-6.6%
为了建立混合做市商制度,当前新三板做市商需要“大棒+萝卜”的政策组合
以后不只要关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还要关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5%,中央提出“更加重视做好城市工作”,以后可能每年都召开一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这可能也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推迟的重要原因
2015至少告诉我们三点经验:当所有人形成一致预期,很可能是一致错误;政策冲击只会改变经济的节奏,不会改变方向;市场有时会偏离基本面,但最终还是会回归,偏离越多,回归方式越剧烈
中国式供给主义思路愈发清晰:适度扩大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权重上升,需求端的政策更多以对冲为主
短期看,降息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边际递减,尤其是此次同时放开了存款利率的上限,预计四季度经济持平概率大,反弹很难;中长期来看,双降解决不了中国经济的“病根”: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
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靠货币宽松刺激经济就像是用绳子推车,很难完全发挥作用
新三板的发展是一项国家工程,是当下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最重要一环,从宽松到严格是新三板监管未来的必然趋势
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中国第四次企业并购浪潮有望提速,并在广度和深度上超越前三次。从国内并购为主逐步转向“国内+跨境”双轮驱动;并购重点行业逐步从高科技、消费品等向多元化转变;国企民企角色也将变化
汇率端高压、降低高企的实体融资成本、缓释地方政府置换债压力,意味着降准降息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在未来仍必不可少
本次会议可能成为宏观管理从“供给收缩”转向“需求扩张”的重要分水岭,经历两年的政治整顿之后,政策重心开始重回经济建设
本次政治局会议可能成为政策从“供给收缩”加速转向“需求扩张”的转折点。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规划的陆续出台,地方政府可能掀起新一轮基建投资热潮
预计2015年基建投资增速为25%,规模达到14万亿,其中“铁公基”和水利环保是主要增长点
一季度GDP增速已接近年初设定的7%左右的目标下限,稳增长可能在宏观政策中上升到更突出的位置:货币政策、地产政策有望进一步放松,公共支出的收缩有望得到缓解,“一带一路”等战略或带动新一轮基建投资热潮
本轮降准意味着货币宽松的空间已经彻底打开,对资本市场来说,牛市盛宴才刚刚开始
即使按照乐观的算法,要维持经济7%的增长速度,2015年基础设施投资至少需12.9万亿以对冲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的下行
西方国家实施的制裁措施导致俄罗斯的公司融资困难,强化了市场对俄罗斯经济的悲观预期;原油价格持续暴跌使俄罗斯经济大幅受损,美国转杠杆则是卢布暴贬的催化剂
下半年定向宽松还会继续,但总量宽松后会无期,总体来看下半年政策相比二季度要更加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