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债务、人口、通缩风险的三重挑战,海外论调趋于悲观。国际经验教训和中国自身经验表明,及时有力推出一揽子宏观宽松政策,有助于调结构、防风险,打破负反馈螺旋
不管是从通缩还是通胀的辩论,还是消费复苏微观体感是否和宏观数据吻合,再到出口有没有那么好,这三大辩论,都可以看到积极的因素正在积累,但不能过于乐观
疫后重启的关键是恢复居民乐观预期、提振企业信心。在经历阵痛之后,中国经济来年有望迎来复苏。我们预计2023年增长5.4%,中长期也能依然保持在4%出头
预计中国二季度GDP环比负增长,三四季度小幅U型复苏,宏观政策正多管齐下加大力度,防疫政策也要适时公布路线图,牢牢守住稳就业、稳产业链两条底线
实现目标的关键在于落实政策的力度加大,纠偏的信号加强。货币财政继续发力、防疫策略与时俱进,对房地产和新经济监管的更暖意表述能具体落地
财政与货币逆周期举措加力;高层释放更为明确的信号稳定监管环境、修复企业信心;根据疫情新变化、适时主动与时俱进防疫策略,三大举措起到托底需求、保障供给、改善预期的作用
经济复苏的下半场比预期更为崎岖,房地产活动如期放缓,私人消费和制造业投资仍面临诸多掣肘。即便如此,市场对下半年经济不宜过度悲观
三个结构性因素使得美国通胀在中长期卷土重来的压力不可小视,因为过去30年抑制通胀、提升生产率的三个因素现在开始逆转
即使2021年一季度中国经济的环比涨幅有所放慢,同比仍将因低基数上跳至接近20%,随后在下半年逐步回落到6%左右。2021年信用风险可控,预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触及6.25
大摩调查的跨国企业中国情绪指数于二季度大幅反弹至2018年来的最高点,反映了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前景、消费市场信心的强劲修复
疫情之后,全球会迎来一个“三去”时代,去科技主导、去全球化、去巨头企业。如果中国能够通过未来的“三大改革”——城市化2.0、产业链进一步开放以及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化,可以对冲掉中国的人口老化、债务率高和逆全球化带来的压力,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