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安德森认为,在过去数年中,中国和美国相似,出口贸易波动较大,但GDP的总体表现却较为稳定。这与亚洲其他国家地区显著不同。中国实际上是一个内需导向型国家
2007年8月,中国贸易顺差达249.7亿美元,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次高水平。而迄今为止的最高记录为今年6月的269.1亿美元。
8月当月进口额总计863.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1%,而出口额总计1113.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7%。截至8月底,2007年贸易顺差已经累计达1617.58亿美元。进口和出口的累计数量分别为6039.78亿美元和7657.36亿美元,年迄今同比增幅分别达19.6%和27.7%。
伴随着进出口贸易的蓬勃发展,贸易顺差不断创出新高,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对于进出口在中国经济腾飞中所起到作用的争论也开始出现。
某些学者认为,出口是中国经济的驱动力,并助推中国生产力和收入水平的上升。另有人士认为,中国的投资和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基于出口的大幅跃升,出口的大幅跃升带来贸易顺差在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却伴随着人民币币值的显著低估。这也使得中国商品如同潮水一般涌入国际市场,在各国市场的商品上到处可见“中国造”的字样。
但同时,对于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的担忧也出现了,每当国际经济形势面临动荡风险时,这种担忧就越发强烈。
瑞银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安德森认为,分析过去数年中国进出口数据,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过去的5年中,中国的出口实际上出现了下滑,而中国的进口却出现了更大幅度的下滑。在2005年,中国的进口出人意料地少。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中国重工业的过剩生产力。这也是造成出口在过去5年中虽然减少,但是贸易顺差增长趋势却并未受到太大影响的原因。
换言之,虽然净出口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是这与出口需求及外部依赖性并没有太大关联,相反,对其影响最大的反而是本土供应商对外国出口商的替代效应。
他回顾了2000年至2001年之间的金融危机导致的结果,指出,一些大型的出口国诸如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日本,在这场危机中承受了较小的损害,而小型的出口国家和地区的GDP则受到十分巨大的影响,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香港和台湾。如果把这一时间段放宽至过去40年。那么,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正如下图所示,即出口贸易增长率和GDP的增长率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对于较小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这种关联表现在出口贸易的波动总能及时、等量的反映到GDP的波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