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以来,美国硅谷银行倒闭拉开本轮银行危机序幕。而随着瑞信被收购、德银资产遭遇抛售,市场焦点似乎从美国中小银行转向欧洲大型银行。截至目前,欧洲银行股在经历大幅调整后并未回暖,STOXX600银行指数依然处于近一年来最低水平,足见市场对于欧洲银行业的担忧尚未消散。那么,欧元区银行业经营状况如何?银行业危机爆发的风险有多大?
本文梳理了欧元区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关键指标,并结合德银案例评估欧洲银行业的现状和风险。我们发现,截至2022年三季度,欧元区银行业虽然开始承受压力,但其主要经营指标仍好于2019年、更好于2016年以前。而被市场视为“短板”的德银,几乎所有财务指标都“逆势”向好,暗示近期市场抛售行为并非那么理性。展望未来一段时间,欧元区银行业可能继续承压,但现在判断将发生“系统性银行危机”为时过早。
资本充足率高位回落
2022年欧元区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出现下滑,但仍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在宽松货币政策和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支持下,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欧元区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出现明显改善。2020年一季度至2021年一季度,欧元区银行业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CET-1 Ratio)、一级资本充足率(Tier-1 Ratio)、资本充足率(Total Capital Ratio)均提升了一个百分点以上,并在此后一段时间内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2022年开始,随着欧洲经济基本面的转弱以及欧央行宽松货币政策的转向,欧元区银行业的资本充足水平有所下降。截至2022年三季度,上述衡量资本充足水平的指标已连续三个季度下滑,但仍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高出0.37、0.45和0.64个百分点。截至2022年三季度,欧元区银行业CET1比率为14.74%。
分规模来看,欧元区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反而低于中小型银行。与美国及中国不同的是,欧元区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明显好于大型银行。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来看,截至2022年三季度,欧元区总资产小于300亿欧元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20.0%,而总资产大于2000亿欧元的大型银行该指标仅为14.3%,其中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仅有13.9%。之所以出现这一差异,可能是因为欧洲大型银行业务类型更广、覆盖地区更多,尤其大型跨国银行在美国等海外业务上因市场准入、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在当地相当于扮演着“中小银行”的角色,继而资产质量相较聚焦于欧洲本地业务的中小银行更逊一筹。此外,欧元区70%的企业融资来自银行,美国的这一占比不到30%(企业更依赖直接融资),也侧面反映出欧洲银行在本地业务和美国业务的“门槛”有别。
分地区看,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国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较低,但仍远高于监管要求。除了关注欧元区银行业的整体情况,也需关注中心-边缘国家差异,以及边缘国家是否会成为银行危机爆发的薄弱环节。横向对比来看,位于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奥地利、意大利等国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而这些国家多数也是在欧债危机中经济金融受冲击最重的国家。此外,德国、法国等欧元区“中心国家”资本充足率同样偏低,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仅高于意大利、希腊等国一个百分点左右。不过,欧央行对于2022和2023年成员国银行的最低CET1指引水平分别为10.4%和10.7%,可见包括西班牙等国在内的所有成员国银行业核心资本充足水平均明显高于监管要求。
不良贷款率仍处低位
欧元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降至低位。近年来,欧元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持续下滑,由2015年三季度的7.31%大幅降至2022年三季度的1.79%,不良贷款总额也降至3450亿欧元。欧元区不良贷款率的持续下滑,一方面是由于银行信贷的持续扩张,做大了不良贷款率的“分母”。另一方面,不良贷款证券化等方式也对欧元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起到了积极作用。如近年来意大利等国陆续出台了政府支持的不良贷款处置计划,并完善了相关的证券化法律法规,希腊、爱尔兰等国亦出台了类似的政策。事实上,与2021年末相比,绝大多数欧元区国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已明显回落。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