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起成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成立于1997年。博智宏观研判论坛为其举办的研究型论坛,旨在跟踪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判断短期经济形势,预估中长期经济态势,对中国经济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进行研判。
预计下半年在隐性债务化解和城投平台转型和剥离过程中,债券市场风险与机遇并存,对待非标债券相对审慎,城投平台公开债不会出现违约冲击
建议不再按照所有制划分企业类型,不再区分国企民企;在纠正所有制歧视方面要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央关于企业平等对待、公平竞争的文件重在落实,不能一发了之
中国并没有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更多是现金流量表冲击,当前面临的是总需求不足、微观主体信心不足,要进一步扩大总需求,从四个层面提振信心
经济增长要恢复,要在需求侧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在供给侧解决市场环境不公平、市场机制没有能发挥作用的问题
中国的确不符合通货紧缩的定义,但是低通胀、低物价是不争的事实。这跟通货紧缩反映的问题一样,都是总需求不足
能够吸引民资参与混改,进而国企混改成功的前提条件,是民资进入后存在切实可行的机制保障它的投资者权益,实现激励相容
营商环境在一些行业和领域存在问题和矛盾比较多
中国不再像过去那样有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必须靠自己探索
在全球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升的事实下,电气化是能源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电动化并不等于绿色化,汽车的电动化必须立足绿色能源的基础之上
要以公平分配排放权加交易的方式,兼顾碳目标和共同富裕两个目标
要恢复市场信心,恢复民营企业的信心,必须明确市场化改革方向不能改变,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不能改变,民营企业是自己人不能改变。对那些要扭转改革大方向、要走回头路的企图必须坚决制止
当前的争论涉及三个相互重叠的问题,需要分别厘清:一是怎么看待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基建投资;二是怎么看待作为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的基建投资持续性;三是怎么深化基建投资的体制机制改革
2020年1月和2022年3月两次疫情都对中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但从两次疫情发生时中国面临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等看有四大不同,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极大挑战
借贵的钱做收益少的项目与预算软约束放在一起,就是金融乱象、杠杆率的快速攀升、系统性金融风险各种担忧的根源。政府做的事情要商业金融机构出钱,本质上就有很大的问题
对于在宏观调控扩张力度加码这方面,要坚决落实中央所说的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但是一定要配上机制的创新
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到底会不会破,有人说要像对待灰犀牛一样时刻警惕,这是摆在房地产面前最大的问题。之所以年年调控,之所以收紧,很主要的问题就是害怕泡沫的破灭对经济造成影响
很多城市新房交易量之所以起不来,核心不是没有需求,而是需求被二手房市场所吸引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不在于具体的名称和工具,而在于最终的“实效”
经济下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投资需求增速下降得太快,显得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高,实际上消费需求增速依然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