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 、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贵州理工学院兼职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青年访问学者,曾任六盘水市钟山区副区长兼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作为政府代表团成员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关注政府绿色新政改革方向、碳要素市场和金融创新、气候公平和西部发展,倡导生态文明大众化进程。
“碳中和”将成为不远的将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全球性标准,甚至是贸易和投资进入的“门槛”,并有可能因应形成“基于新规则的国际秩序”
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国际间碳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绿色市场的互联互通是可以预见的,国际碳市场机制的发展就快要步入一个临界点,其正向的、效益的一面正在逐步显现
“基础四国”机制既有在全球绿色秩序变革中政治引领的象征意义,也有在后续进程中制衡美欧大国关系的实质作用,应该逐步往实体化方向深化合作和发展,中国在其中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
对于能源互联网,不能仅仅追求“造新词”的快感,或者以新概念博一时的估值和股价,而应该真正做出一些实际的“样本”来
奥巴马政府选择在此时发布国家长期低排放发展战略,实在是有些尴尬,其仅有的意义可能只是将其八年“未尽的理想”公之于众,是非公道留给后人评说
中美选择在此次杭州G20峰会期间联合递交批约文书是中方“主场外交”的重要体现
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绿色制造的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绿色金融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能源互联网是扩大碳交易覆盖范围、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技术和机制性支撑,碳交易体系是推动能源互联网低碳化、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金融和市场性手段
随着能源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区块链等能源组织新概念的热潮涌现,究竟是电力赢者通吃、持续看涨,还是氢能单点突破、远期爆发,仍然存在变数
随着相关准备工作的陆续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的“锣声”已经不远,在经济新常态下启动全国市场遭遇的挑战无疑将更为严峻
不基于利益的合作总是难以为继的,这从此前的《公约》、《京都议定书》就可窥得一斑
巴黎气候峰会适逢北京重度雾霾,中国要说服的不仅是国际社会,更重要的是国内人民,特别是地方政府和企业,要给予老百姓、产业界和资本市场坚定的信心。惟愿锤子扬起,一切尘埃落定
一般观点认为,生态保护是发展的束缚,特别是向西开放的“紧箍咒”,但新思维和新证据表明绿色发展可能给“一带一路”带来突破的可能
中国再次成为清洁能源投资额最高的国家——现行以配额制为基础的补贴机制,再次满足了地方政府强制新能源企业本地化发展的冲动,正在造成大量空心化的无效投资
念好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字诀”;打好低碳经济发展的“太极拳”;摆好全球气候治理的“龙门阵”
如同这几年传统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故事,互联网+能源的革命火种可能并不在传统能源企业手里,互联网企业才是真正的燎原者
解决绿色投资的金融风险和投资回报率问题首当其冲。一是全面构建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二是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美国无疑是未来国际气候体制走向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其在气候内政和外交的风吹草动仍将更大地阻碍或更快地推动整体进程
气候大数据为欧洲电网公司预演和应对此次“黑暗”危机赢得了时间,最终德国电网承受住了此次短时冲击
在雾霾“穹顶”之上,还有另一重“穹顶”,那就是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是造成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