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管见”专栏作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如是金融董事长。目前还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财政部财政改革发展智库特约专家、财政部发改委ppp专家库双库专家、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中心学术委员、工信部工业经济运行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博士后。曾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现为国情研究院)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主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宏观处处长、调研处处长,民生证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学术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研究院研究生合作指导教师,中国泛海集团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导师,“一带一路”梅花与牡丹创意产业与城市论坛理事长。
未来反垄断监管会越来越严格,科技巨头最好有所准备
未来房地产市场竞争格局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不再是以量取胜的开发商时代,而是以质取胜的运营商时代。随着融资收紧信号越来越明显,增量融资越来越困难,房企盘活存量资产、拓宽融资渠道越来越必要
不要媒体一说“牛市来了”,很多人一怂恿,甚至很多人散布小道消息、所谓的内幕消息,就义无反顾、头脑发热地冲进去
应着经济运行态势和后疫情时代环境,在资本市场能看得比较清楚的有两块:一个是消费,一个是科技
海南不是一个简单的自贸区,而是瞄准全球的自贸港,是目前最重要的区域战略之一,也是今年最有增量的一个地方
2017年开启金融出清到现在,经济陷入一场迟到的出清,这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告别,出清周期还远没走完,这将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展望2020年,不管是从宏观经济还是微观市场来看,主基调都会和2019年有明显的变化
大家开门都能看到这个大象,问题在于,你没法把大象牵出来,问题很难解决。我们有必要深刻反思宽松政策和监管漏洞带来的庞氏金融局面
资本寒冬不会很快过去。不管是成熟的企业家还是年轻的创业者,都要抛弃幻想,告别泡沫,老老实实去赚企业内生性增长的钱。大部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方式都要发生根本性变化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大出清。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在不破坏中国经济系统性稳定的前提下,悄无声息地把过去十年金融自由化埋下的“雷”一个个拆掉
2019年的经济下行压力,是长期和短期、内部和外部诸多因素杂合导致。应该把握好难得的窗口期,深化结构性改革重塑发展动力
近期市场似乎开始无限放大乐观因素,预期变得空前一致,甚至又像2015年那样拿出中央集体学习的公告来为牛市背书,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除了房价上涨导致企业租金上升、中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下游原材料成本上升和金融去杠杆流动性收缩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外,被寄予厚望的降税降费力度似乎也不及预期,企业获得感不足,未能真正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营改增”后不少企业税费不降反增
中国经济仍处于衰退周期,而政策不会大幅放松,这意味着资本市场的风险仍然大于机会,这和2014年经济快速下行、流动性超宽松、股债双牛的局面是完全不同的
中央看到了目前的下行趋势,但并不认为压力像2014年那么大;会议重提“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大水漫灌式的货币宽松短期还看不到,财政政策可能成为结构性微调的主要手段;以强化金融监管为核心的去杠杆措施最紧张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如果我们用新的宽松去解决过去宽松留下的问题,只会让风险的雪球越滚越大。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回归本源,加快自身的改革和转型
当监管之火烧遍金融机构的时候,千万不要一副隔岸观火的心态,因为每一把火都可能通过金融机构烧到你的企业,我们必须有所准备
这一轮“股灾”是内外因素共振的结果,可能是全球性的、剧烈的,其演进还取决于贸易战是否会走向汇率战、金融战乃至外交地缘政治和军事冲突
如果现在转向货币和信用的双宽松,基本上可以说是前功尽弃、负向激励和逆淘汰。现在要做的,就是紧信用、宽货币,给量不给价,保持流动性松紧适度
未来技术和消费的结合将会更大范围实现,更高层次的消费升级将是接下来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