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金融系,获经济学博士。曾任职招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总行。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研究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学术关注: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
外需顺周期扩张、供给替代后效应两方面因素将共同支撑2021年中国出口形势中性偏乐观
中国当前经济面临的稳定政策选择问题:是继续扩张性的政策还是边际收紧过去一年来的宽松政策?需要意识到两点: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均只是稳定政策;要清楚地识别当前经济所处的位置
中国经济正处于“短周期主动补库存+朱格拉中周期繁荣+长波周期早期”的新状态,中国经济经过“三期叠加”的努力调整之后,已进入“短、中、长三类经济周期叠加共振上升阶段”,经济周期自身的韧性将推动中国经济通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未来的货币政策将由因货币流通速度回归常态要求央行边际收紧货币外生供给与因总需求复苏扩张引致货币供给量内生扩张这两种力量主导
自去杠杆以来,相较私营企业的市场出清、信用风险暴露得较为充分,国有企业的风险一直埋在水下,由此埋下了随时都可能爆发的根子,国有企业面临内在的市场出清压力
私营企业应收账款问题突出,除了与企业整体盈利状况、融资可获得性、市场竞争程度等系统性因素相关外,还与它在市场中较为弱势的地位密切相关,是各种因素叠加的产物
预计下一步货币政策将保持流动性中性,甚至边际偏紧状态。这是流动性逐渐回归正常的过程,不会影响与制约后续经济的进一步修复
2016年起,我们观察到资本效率指标趋势性好转。背后原因是数字经济,它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持续改善资本投资回报率
中国的数字货币设计主要关注对实物现金进行数字化替代,但是长远来看,数字货币的潜在功能并非仅限于此
中国股市的经济“晴雨表”功能并没有失灵;投资者收益主要被源自估值的剧烈波动吞噬,这是A股表现平平的根本原因
虽然企业盈利是GDP的组成部分,但是GDP增速与企业盈利增速之间并非强关联关系。由于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存在,企业盈利通常会对经济波动表现得尤为敏感
观察中国经济2010年以来的情况,经济增长确实几乎难见波澜,但是,无论以PMI指数的周期性波动还是企业盈利周期都仍然具有高波动性,并没有被熨平
在疫情的影响下,受制于人口流动限制、人与人接触风险,中国服务业的恢复滞后于工业部门,这将成为制约中国下半年经济进一步复苏的重要阻力
可以预期,后续的货币政策会持续关注精准与灵活,在保持总体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疫情前中国经济已处在经济短周期底部拐点的右侧,位于上行期;经济复苏力度将强于预期,已开始纠正疫情带来的偏离,重回短周期轨道,延续疫情前经济复苏的趋势
近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未引发通货膨胀,但是这种低通胀的状态是主要是受疫情影响,只是短期的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需求恢复弱于供给恢复之势:一方面,生产活动在疫情后实现了较快回暖;另一方面,消费、投资的恢复速度却低于前期预期
综合来看,现金流承压、陷入库存周期“主动去库存”假象、盈利能力持续走低等因素使得制造业企业投资活动恢复不及生产经营预期
后续货币政策调控重点转向“宽信用”的可能性较高,资金面重现4月偏于宽松状态的可能性极小
各国疫情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国家正在好转中,其生产、消费活动也正在恢复中。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的海外需求也在逐步恢复中,也就是说,我国面临的外需压力正在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