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中心主任,EMBA项目学术主任。加入长江商学院之前,曾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尚德商学院(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市场营销系副教授、系主任,及加拿大国家研究教授。2003年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获得商业管理博士并辅修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关注行为科学,社会创新,以及品牌管理。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产品竞争中,如何让好的产品创新带动大家从内卷内耗到共同提升行业的产品水平
企业家群体一直都是市场经济中思维最活跃,行动最积极的个体,而他们的故事也没有随着古代慈善史的结束而结束
苏商作为近代工业文明下“新商人”的代表,体现出了从传统公益慈善事业到现代社会创新的转变,在创造商业利润之余,还可以促进社会发展、社会思想的进步
浙商慈善的根本目的是“治本”,使慈善救助能够做到可持续,这是慈善理念的根本改变,也是慈善模式的社会创新
粤商是当年唯一与西方世界全方面交融的窗口,他们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不仅在商业上做到了中西方融合,提升了自身的贸易能力和在海外全球化经营的能力,同时也深受西方慈善理念的影响,开始了中国慈善事业的现代化尝试
闽商慈善显示出国际特色:促进海外当地社会进步;引进海外先进的文化技术;跨区域的慈善网络等等
徽商慈善的动机既有传统儒商乐善好施的影响,也不乏为了赢得政府权贵的欢心,获取政治和商业资本的特权的利益考量
无论是商业还是善举,最终都是从人们中来,而到人们中去。晋商在一个世纪前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恰恰是当下流行的社会设计的核心理念
从范氏义庄的经验中不难看出,成功的宗族慈善之所以延续千百年,不仅是财富的作用,更是这个家族的精神、文化理念、制度规定的外化体现
从郭解、刘宰和张謇的案例中,不难看出个人慈善中最普遍的问题就是传承者的系统性缺位
利用“激励相容”的思想框架,梳理中国慈善史的发展脉络,分析其中的典型模式,以帮助探索今天的企业如何实现商业向善与社会创新
在电商经济的推动下,中国快递行业获得了爆发式增长。然而在行业快速增长、时效性显著提升的背后,高昂的环境和社会成本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
中国基金会中心网发布的2019中基透明指数FTI中,满分基金会有225家,占到了3.5%,包括儿慈会。显而易见,数据收集的来源,以及标准的制定,有待进一步完善
通过历时一年半的“图书角实验”,我们认为班班有个图书角对于农村小学生的学习以及心理健康有正向的影响。而这中间,家长的认知,老师的培训,也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