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中国股市能造大

2006年10月02日 00:00 来源于 caijing
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回流A股市场,将是中国股市造大最主要的动力。中国的金融体系也绝对能支持相应的集资

金额

  在2005年年底时,中国股市的总市值为4000亿美元左右,约占GDP的18%;但是只需要五年时间,中国股市市值就能达到GDP的50%,约1.9万亿美元左右,为2005年底的4.7倍——这并非天方夜谭。实际上,要达到这个规模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
  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回流A股市场,将是中国股市造大的最主要的动力。
  根据笔者的研究,现在国内和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中,总市值超过30亿美元的共有53家,其中29家并没有在A股上市。这29家企业绝大部分是特大型的中央国企,如中国石油、中国移动、建设银行、中国人寿等,其总市值已超过7300亿美元。如果这29家企业以现在海外市场的估值重回A股市场,加上目前约6400亿美元的股市总市值,则扩容后中国股市的总价值将超过1.3万亿美元!这尚未包括现在还没有上市和正在筹备上市的企业。
  虽然这批将在A股市场上市的公司,其市值普遍会比现在上市的A股大很多,但他们在市场上的筹资量可能比预期中的要小。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发售的新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可能远比现在要低。在现在的A股中,大约30%是在市场流通的;但在香港市场,当特大型企业上市时,港交所往往按特殊情况允许企业把较少量股票上市。例如,中石油在港上市时,流通股份的数量便少于10%。
  因此,假如从现在到2010年间的A股新增市值(约1.2万亿美元)中,市场流通量占到7.5%,那在未来四年多时间里,市场集资金额便约为930亿美元,相当于2001年至2005年间中国市场集资金额(480亿美元)的两倍左右。
  这个金额看起来很大,但实际上,过去五年中,香港市场的集资量已达1490亿美元。因此,即使A股市场的集资总额达到我们的预期,也只是过去五年香港市场集资金额的三分之二左右。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金融体系绝对能支持这笔集资金额。到今年8月底,中国金融机构的总存款已达32万亿人民币(约4万亿美元)。在这笔巨大的存款面前,四年多时间里不到1000亿美元的集资金额,可谓九牛一毛。因此,真正的关键不是中国人有没有钱,而是中国投资者对股市有没有信心。
  除了资金充裕,另一个支持中国股市大幅扩容的因素,是中国本身并不缺乏优秀企业,问题只是如何把他们吸引到中国股市中。
  国家统计局在2005年底公布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在2004年,中国非农业企业的税前利润总额为22870多亿元人民币。按照我们的估计,到2005年时,这些企业的税前利润总额将达到27800多亿人民币。
  假定这些企业的所得税率为25%,则中国企业在2005年的净利润应为约2万亿人民币;再假定所有这些企业都能以10倍的2005年市盈率上市,且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水平维持在8%左右,那么中国市场的总市值将超过2.6万亿美元——比我们在“2010年时中国股市市值达到GDP的50%”前提下推算出来的1.9万亿美元还要高!
  当然,不能不提的是,在世界各国,不论资本市场多么发达,也不可能所有企业全部上市。比如,即便在美国,上市企业的净利润总额亦只是美国政府公布的全国企业利润总额的三分之二左右。不过在中国,上市企业总利润占全国企业利润的比例要比美国低很多。
以2005年为例,在A股市场上市的1300多家公司的净利润总和为1960亿人民币左右,与我们推算的全国企业净利润总和2万亿人民币相比,连10%都不到。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市场扩容的潜力有多大。
  中国股市不单有能力造大,从经济安全的角度来说,也应该造大。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2005年时,中国企业和政府的融资总额超过3.15万亿人民币,其中近2.5万亿为银行贷款,3000亿为国债收入,2000亿左右为企业债,只有不到1900亿元人民币是从股票发行及可转债中筹得。可以说,中国目前的融资结构对间接融资(即银行贷款)十分依赖,因此金融风险整体上不成比例地集中于银行,特别是几家主要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如果中国不能通过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解决现在这种过度依靠银行贷款的融资状况,中国的金融机构存在极大的长期金融风险。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中国资本市场一定能造大,也必须要造大。但是,如何在其他环节进行配套改革,从而实现造强的目标?我将在下一篇专栏中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作者为瑞士信贷中国研究主管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陈昌华

瑞信中国研究主管、瑞信方正高级研究顾问。毕业于香港大学经济系。自1991年从事证券业,在加入瑞信之前,曾先后在汇丰银行证券部、百富勤证券、金英证券和瑞银集团任职,曾任瑞银中国A股研究部主管。

版面编辑:冯仁可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