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振兴经济,如何融资?

2009年01月21日 11:30 来源于 caijing
应推行地方债,并清楚界定各方责任与权利,促进地方财政透明化

中央替地方举债只是权宜之计。

  在全球金融危机压力下,我们可以预见,中国公共财政支出和中央及地方政府相关的基建投资规模将十分巨大。
  2008年11月,国务院公布“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后,各地也陆续出台了不少方案。据不完全统计,各省市经济刺激方案总额加起来,已超过20万亿元。这不啻为一个天文数字。虽然中国经济规模庞大,但2008年中国GDP规模不过在27万亿至28万亿元的水平,20万亿元财政支出相当于2008年GDP的70%。

融资隐忧
  若这些投资最终实现的话,这将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方案。不论是中央或地方政府,要从财政收入中拿出足够的钱来进行这轮投资,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银行和社会融资(主要是债券发行)成为惟一选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很多其他国家的经验表明,大规模的政府举债工程,往往会对当地金融和资本市场发展起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此,我们需明确指出,若地方政府这20万亿元公共支出果真如各地所愿,在未来一两年间全都投在神州大地的话,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隐患,即导致各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各级政府遗留下来的巨额债务,也将给地方经济带来沉重压力。
  事实上,我们讨论融资问题时,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是,融资过程本身即为市场对政府项目的选择过程——若一个项目能在市场中成功融资的话,就代表市场对它的认可;反之,则不认可。若制度设计得宜,在融资过程中各地方的“最优投资规模”亦会被确定下来。
  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并非没有向银行贷款,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而已。据我们了解,现在地方政府在进行地方基建项目时,往往透过当地政府属下的建设投资公司来进行。
  对于收费公路这样的项目,情况比较简单,因项目将来的现金流可作为还款的来源。对于很多不收费的项目,地方政府往往把一些当地资源(如土地),注入这些公司作为抵押资产,或者在地方财政预算中做出一定拨备,以应付还款需要。
  这种融资方法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透明度并不高,特别是在中国,地方财政部门的公开信息较少。我们曾经同一些银行交流过,总体感觉它们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仅有粗略了解,因此更愿意贷款给经济较发达和财政状况较好的地区。
  这种相对直观的融资方法,目前情况下是可行的,但它是否适合于大规模融资,则有待商榷。事实上,这种融资安排往往是地方政府对地方银行或全国性商业银行旗下的地方分行,施加有形或无形压力的一个诱因。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陈昌华

瑞信中国研究主管、瑞信方正高级研究顾问。毕业于香港大学经济系。自1991年从事证券业,在加入瑞信之前,曾先后在汇丰银行证券部、百富勤证券、金英证券和瑞银集团任职,曾任瑞银中国A股研究部主管。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