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难以沟通”的中国GDP

2009年02月18日 11:39 来源于 caijing
中国GDP发布规则尚需完善,使之达到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中国公布的季度GDP数据很难被用作分析工具。其GDP发布规则尚需完善,使之达到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每逢中国经济由盛转衰,海外媒体及一些国内评论又会开始质疑中国经济数据,特别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真实性。不可否认,其中一些海外人士对中国经济了解不够全面,从而产生偏见。
  尽管如此,不能否认,在中国的经济数据中,特别是当经济开始滑坡时,往往出现一些矛盾。例如,GDP、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数据的波动性很小;而其他生产指标,如发电量,则波动很大。以最近几个月的数据为例,GDP的增速从2008年二季度的10.1%放缓至同年四季度的6.8%,而同期发电量的增幅却由同比增长10.9%跌至同比负增长7.2%。由于第二产业(包括采掘、制造和建筑业)约占中国GDP的50%,在第二产业的增长绝不可能不带动发电量的前提下,GDP和发电量的数据出现如此大的背离,着实难以解释。
  如何建立一个能准确反映中国经济状况,并被国内外评论员和媒体广泛肯定的经济数据体系,仍是一个探索且耗时的过程。眼下亟待解决的,是中国的GDP发布规则尚需完善,使之达到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方便海内外分析员与学者能更准确地分析中国经济的走向。
  总体而言,现在中国公布的GDP非常笼统,仍有很大改进空间。另外,中国GDP的发布规则与国际惯例也不接轨。我们所说的国际惯例不仅包括美国、欧盟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还包括周边同中国经济水平相近的国家,如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等。另外,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也是根据国际惯例来发布GDP数据的。
  国际惯例中,每季度过后的两至三个月里,政府会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支出法,公布上一季度以现价和不变价计算的GDP和其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变价计算的GDP数据尤为重要。
  以韩国为例,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只比中国略高,但同样是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韩国在每季度后的第一个月内发布一个以支出法和2000年不变价计算的GDP,以及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消费、政府消费、投资、存货以及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一段时间后,其他GDP数据才陆续公布,包括以现价支出法和以生产法计算的GDP。
  反观中国的统计数据体系,则主要是以生产法统计GDP。因此,在每一季度过后约20天,中国政府便会公布以现价计算的GDP绝对值,和以不变价计算的GDP增长率。除总数外,中国政府还公布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GDP现价绝对值和以不变价计算的增长率。这八个数字就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季度GDP数据。至于以支出法计算的GDP,则只会在次年年底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发表,因此影响了时效性。更遗憾的是,中国政府只公布支出法GDP的现价绝对值,从来都不公布以不变价计算的支出法GDP和它的组成部分。
  这两套数据对研究人员的作用有天壤之别,而这亦间接影响了很多学者对中国GDP数据的态度。因为很多学者在对未来GDP作预测时,都是以不同经济部门的需求为起点,其预测的结果也应是支出法计算的GDP。例如,如果看好基建投资,看淡房产投资和出口,他们会把这些预期指标增长放进GDP的构成模式中,以推算未来的GDP增长。
  一般情况下,我们更着眼于GDP在不变价条件下的增长情况,所以GDP增长的推算模型一般都以不变价为基础。可以想见,在国际惯例中,以不变价支出法GDP为主的国民经济数据体系,是一套对经济研究人员十分有用的工具箱。
  反之,中国公布的季度GDP数据很难被用作分析工具。因为没有多少人会利用第二产业GDP增长来预测GDP的总体增幅。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在中国这个如此依赖工业活动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若有人能预测工业GDP的增长幅度,那么对GDP总体增速的预测亦会相去不远。因此第二产业GDP只可以作为预测目标,而非解释因素。
  实际上,当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在考虑经济增长速度时,也会以内需或外需这些概念来作为制订经济政策的起点。既然如此,为何公布的GDP数据中却缺乏体现内外需的数字呢?■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陈昌华

瑞信中国研究主管、瑞信方正高级研究顾问。毕业于香港大学经济系。自1991年从事证券业,在加入瑞信之前,曾先后在汇丰银行证券部、百富勤证券、金英证券和瑞银集团任职,曾任瑞银中国A股研究部主管。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