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流动站出站博士后。长城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曾供职于985高校,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曾作为主研人参与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中国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
2021年或将处于一种“有约束的复苏”。由于上市公司业绩2021年可能大概率好于2020年,中美贸易谈判重启,疫苗超预期上市,2021年风险偏好预计将好于2020年
2021年整体通胀压力可控,预计全年CPI同比增速1.5%,经济过热的可能性较小
PPI降幅小幅扩大,维持年内工业通缩是主要矛盾的判断,PPI降幅扩大主因石油和天然气相关产业PPI价格降幅扩大所致
货币乘数走高背后的过低的超储率,反映了银行负债端承压,价的压力或高于量
随着经济走向恢复,货币政策逐渐回归正常,流动性边际收紧,但货币金融环境较去年同期还是处于相对宽松的状态
CPI小幅回升,PPI同比降幅收窄,显示后疫情时期生产和消费有所修复。核心CPI大幅下滑,并不一定意味着消费羸弱,笔者认为这与服务项价格持续低迷有关
一个国家消费能力的提升,短期受刺激措施影响,中期取决于居民的购买能力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长期则取决于技术的升级和迭代
日本自正式进入负利率,经历了持续长达20年左右的通缩,在加速老龄化的条件下,日本并没有出现严重的经济或金融危机,而且成功实现产业升级,培养了一大批国际领先的制造业企业
CPI与PPI同比均下降,显示新冠肺炎影响下生产和消费都很弱
美债徘徊于倒挂和正常之间,资本市场动荡远远大于中国。中国疫情高峰已过,预期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应对今年的翻番目标和扶贫攻坚计划,中国还将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
2020年无论是债券市场,还是美股,或者是原油市场,都见证了各种不可能,因此不排除国债收益率进一步向下突破2%的可能性
央行本次大力推动存量贷款浮动利率定价基准转换,有利于防范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失衡风险
随着中国经济由追求速度到高质量的转变,利率中枢下移,债券收益率较几年前也将下行。银行和保险类机构“固定收益+” 策略以增强预期收益诉求将越来越强
当前相对于通胀,稳增长和逆周期调节,以及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或更重要。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还是以国内需求为主,灵活运用,相机抉择
资金需求疲弱,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并未明显下行,新增贷款中LPR利率使用有待提高。随着LPR报价形成机制改革落地,推动各银行机构运用LPR是当务之急
当前,相对于“猪通胀”,稳增长以及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和逆周期调节对于央行来说或更重要。在流动性和通胀压力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四季度末由于跨季节性因素资金面可能面临一定压力
庞大的财政赤字和不断扩大的国债规模使得美国政府的利息支出不断增长。2019年上半年联邦政府加上州和地方政府利息支出之后的政府利息总支出共4278亿美元,占美国政府总支出的11.1%
相对于短端利率小幅上行的压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央行更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次调降MLF也是央行逆周期调控的重要举措
由于中国的CPI结构性通胀和通缩特点加上权重与发达国家大不相同,因此中国通胀上行阶段并不必然发生在货币政策收紧时期
市场有效性如何影响资产配置?根据噪声交易理论,“韭菜”是否贡献了市场的超额收益?在充满噪声的价格发现过程中,如何战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