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迪,金融学博士,高级经济师,CFA,《国际金融研究》、《南开经济研究》外审专家,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鉴于2023年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将出现改善,因理财产品和基金产生的超额储蓄将重新回流至金融市场,而不会用于消费,假设因购房减少产生的超额储蓄有一半流向金融市场,剩余一半流向消费市场,则可用于消费的潜在储蓄规模约为7.55万亿元
回顾疫情后美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会发现美联储紧缩时间偏晚有其合理性,认为美联储存在决策失误有失偏颇
寻找预期差本质上是通过判断短期走势进行获利,然而过分追求于短期分析和预测可能会适得其反
对面临高债务的发达经济体而言,日本化可能并不是最坏的结果,而是最好的结果。对中国而言,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治理城投企业债务问题
虽然近期经济复苏势头良好,但仍不能对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形势过于乐观。当前经济潜在下行压力仍不容忽视
当前美联储面临的内外部条件远不如20世纪90年代,难以复制“格林斯潘奇迹”。激进加息最终无法有效抑制通胀,还可能导致经济陷入“滞涨”甚至是衰退
面对当前美国过去40年以来最低的潜在经济增速以及最高的通胀率,美联储并没有足够的经济空间用于抑制高通胀。美国经济软着陆已经成为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什么日本官方对日元贬值态度不一?未来日元是否会继续贬值?
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将进入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足鼎立时代。疫情对美国霸权地位到底产生了何种影响?
化解房地产风险应以降低总体风险为基本原则,着眼于长期,不能因为中间出现市场波动就使用一些未来可能出现更大风险的方式和手段
中美息差创近3年以来新低,未来将如何发展,对国内金融市场有何影响?
在宏观经济政策持续发力的同时,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政策空间到底还有多大。准确认识当前的政策空间,对于部署中长期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至关重要
对于中国来说,实行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短期内有助于刺激消费和投资,但是政策成本更高
当前,全球经济滞胀风险显著上升,中国经济也同时面临经济增速下行以及通胀上行的压力。与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相比,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空间已经有所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