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村夫日记”专栏作家。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大健康产业的长期关注者。本专栏主要将视角投射在医疗投资这一资本市场的新热点,记录医疗产业投资的大变局。近作《互联网医疗大变局》于2015年11月出版。微信公众号:cunfuriji。
门诊统筹和职工医保个账的改革根本在于通过共济来全面加深医疗保障,将利好医疗机构但利空药品零售
随着医保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出台,医保改革将在未来5-10年迎来持续的发展,这将从根本上重塑医疗服务和药品耗材市场
药价形成机制改革只是整个医疗体系价格形成机制的第一步,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探索将更大影响到整个市场
中国长期护理险刚起步,无论是筹资、认定还是保障给予都有着诸多挑战
《方案》对高值耗材治理较为全面,核心是希望通过三医联动来推动高值耗材的市场监管尽快规范化,其中医保作为外部制约的主要手段尤为值得关注
医疗保障待遇清单管理制度的推进,将极大改变当前医疗服务和药品市场结构,医疗服务机构和药企很难通过绕道地方相关特殊政策来规避
医保提升统筹层次的过程也是医保从原先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的过程,精细化管理工具的辅助必不可少。不过,在中国进行精细化管理仍然面临挑战
从长期趋势来看,随着老龄化的加强,政府医保的会员数量将快速上升,日益加强的谈判能力将更容易控制医疗服务和产品价格
医疗行业并非没有周期,只是其周期更多取决于支付方的政策变化,而非外在的经济周期的影响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这是在推出大病医保后首次明确提高报销比例并降低和统一大病保险的起付线
医保的个人账户早有争议,其弊端包括账户资金没有被合理有效利用,在零售端的滥用及套现,账户资金不盘活即贬值等多个方面
在保险小额化和图景化的趋势下,用户获得的保障会被削减,尤其在用户图景化的做法下,所针对的群体本身会缩小。这表明其他行业以价换量的做法并不能直接移植到保险中来
药占比下降事实上并没有带来医疗费用的有效下降,反倒推动了检查和耗材等费用的快速上升,这与政策推出的本意是事与愿违的。随着医保逐渐掌握控费的主动权,精细化的举措将更有效地进行控费
从国际经验来看,以单一支付方为主的国家在医保药品谈判中都普遍占据优势,这与多头支付体系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的医保谈判也概莫能外
美国传统商业健康险市场放缓和老龄化加剧推动了保险公司逐步向承接政府医保转型,这一转型过程已近30年,现在终于占据了商业健康险的主要市场份额
目前中国健康险市场保险产品的保障仍然非常有限,如何突破用户支付意愿和保障需求的背离是未来市场发展的核心
中国未来的新药谈判怎么走,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谈判方,一个是风险共摊机制
大部分用户不仅没有为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做好准备,还对未来的挑战缺乏信心,对医疗和养老开支的保障极为焦虑,但又无能为力。因此,政策和市场在未来去合力构建一个多层次保障体系极为关键
中国医疗零售化的源动力将如同美国一样,主要由支付方带动。但是,中国支付方对服务方是整体弱势的,在短期内是没有能力去推动服务方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改革
互联网医疗至今没有成熟的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其核心原因并不在政策是否开放,政策给予多少利好,而是中国医疗体系自身面临的核心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