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08年:中国经济转型“阵痛期”

2007年11月29日 14:08 来源于 caijing
高增长不会马上结束,但结构性扭曲的负面现象可能逐步显性化,结构性调整压力有骤升趋势



  2007年即将进入最后一个月,无论这剩下的一个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今年的经济增长超过去年已经没有任何悬念。如果要做一个总结的话,2007年将是中国最近十年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也是宏观调控这一根弦绷得最紧的一年。
  那么,2008年会是怎样的一年呢?现在比较没有争议的看法是,宏观调控将会继续从紧,较有争议的则是有关经济“软着陆”和“硬着陆”的预测。我们认为,明年可能是结构性调整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口号变为切实行动的一年,尽管可能只是一个开始,但却将决定明年乃至以后更长时间内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结构性扭曲的四大货币现象
  中国经济有保持快速增长的充分的理由:第一,尽管人工成本有上升的趋势,但劳动力相对便宜的比较优势将会保持很长时间。韩国从相对于美国制造业人工成本的5%上升到目前的50%,大约花了30年时间;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人工成本也大概是美国的5%,而且人均GDP水平与韩国1975年相当,有理由相信,中国要从美国的5%提升至50%,可能需要两倍于韩国的时间。
  第二,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规模效益将逐渐显现出来,大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在未来的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将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三,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将源源不断地发掘出来,消费市场的规模效益是延续全球制造业中心在中国存续时间的重要保障,是中国从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转型的原始动力。
  然而,在中国经济发展在从依靠外需到依靠内需的转型过程完成之前,可能有一个不长不短的“阵痛期”。
  今年以来,作为传统增长方式主要特征的结构性扭曲引发了一系列的货币现象。货币现象之一是流动性过剩,而流动性过剩的特征之一是低利率或低资本成本。在人均收入还不高的经济中,长时间处于低利率状态很难说是一个正常现象。
  货币现象之二是信贷增长过快、投资增长过快,并由此造成人们对经济过热的担心。尽管出台了一系列宏观紧缩政策,今年前十个月还是完成了全年信贷增长的目标。
  货币现象之三是资产价格上涨过快。无论是股市还是房地产市场,都出现了开市以来的最大涨幅,呈现出了“不成熟市场”中的空前繁荣。
  货币现象之四是通货膨胀压力上升。这主要还不是因为目前食品价格的高水平,而是通胀有可能从食品部门向非食品部门扩散。
  种种现象表明,中国加入WTO之后的传统增长方式的“蜜月期”行将结束。数据表明,中国加入WTO至少为中国GDP带来了两个百分点左右的额外增长,出口的快速增长将几年来关于产能过剩的担心消化于无形。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加入WTO的利好,中国可能还在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中徘徊。
  尽管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不会马上结束,但高增长伴随的结构性扭曲的一些负面现象有逐步显性化的可能,结构性调整压力有骤升的趋势。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沈明高

现任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任莫尼塔董事长、财新智库董事总经理。沈明高先生还曾任花旗环球金融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研究主管、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他曾于2005-2008年任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经济与市场研究部总监。2002-2005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任副教授。2000-2002年,在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做博士后研究。1988-1994年,曾分别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事政策研究工作。他于2001年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1995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发展政策硕士。1988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经济学硕士,1985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