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中国高储蓄模式的未来

2009年02月25日 22:01
中国储蓄率不能再维持50%左右的高水平。中国国民消费成本提高得越慢,劳动力成本提高得也越慢

中国储蓄率不能再维持50%左右的高水平。中国国民的消费成本提高得越慢,劳动力成本提高得也越慢

  【《财经》栏/栏作家叶翔】对于此次金融危机,美国财长认为,主因是中国的储蓄率太高。而经济学家们普遍认同的是,美国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都要改变。美国不能靠借钱来消费,中国也不能再依赖美国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美国人开始相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需要储蓄来支持投资。因此,预计在美国家庭去杠杆化过程中,美国未来的国民储蓄率将从过去几年的0—2%之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的5%—6%之间,或上世纪80年代的8%—10%之间。而中国的储蓄率,则不能再维持目前50%左右的高水平。
  美国过去30年间,生活水平提高,人均GDP从1978年的1万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4万多美元,但储蓄率下降。
  中国则与此不同,过去30年的经验是,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储蓄率提高,或消费支出的比率在下降。具体看,人均GDP从1978年大约150美元,2008年近3000美元,但储蓄率在上世纪80年代大约在33%—36%之间,上世纪90年代大约在 37%—41%之间,本世纪大约在40%—50%之间。利用回归分析,大体上经济增长速度越高的年份,储蓄率也越高。 
  日本的经验与中国较类似,储蓄率与经济发展也成正比,但增长方向相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上世纪70年代约为30%左右,上世纪80年代降到了20%多,上世纪90年代泡沫破裂后,储蓄率只有15%左右,进入21世纪则更低。许多东南亚国家也有类似的经历。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