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挺,特许金融分析师 (CFA),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博士。2018年5月,加入野村证券,任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加入野村前,曾任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和董事总经理,美国银行美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和董事总经理。
中国经济因为疫情再度恶化还在面临一些风险,因此即使最近股市火爆,货币政策突然转向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市场对此的惊恐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从疫情疫苗、增长、通胀、政策、风险防范以及中美关系等角度来看,2021年有可能是难得的稳定平和之年和休憩喘息之年。2021年也恰好是中国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一个平稳的开局十分有助于中央政府做好长远规划,而不至于为熨平短期波动消耗过多时间精力
中国在十四五期间维持5.4%以上经济增速的可能性较高,但要在之后十年维持此增速的难度非常之大,需要多方面的改革释放增长潜力
未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升值空间可能有限,持续升值的可能性较低,波动或可加大,但只要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开放,执行好审慎的宏观调控政策,人民币同样不具备长期大幅贬值的空间
财政和央行的分工与配合是各国政府治理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四个方面可以做出改进:赤字透明化,提升中央赤字比例,央行适度购入国债并推动利率市场化,财政和央行在应对危机和逆周期调节方面加强协调
中央政府最近强调的目标已经从原来的“六稳”走向“六保”,体现了特殊情况下的底线思维。在放弃GDP增长目标的同时,为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底线管理,政府可以在财政支出、社融存量增速和城乡居民收入方面给出具体的指引目标
以前历次的宽松政策的时候,都是以需求刺激为主,纾困为辅,但这次要倒过来,很重要的原因这次面临的疫情冲击是供给侧方面的,所以要以纾困为主,需求刺激为辅
当前虽然有必要推出一定规模的需求刺激计划,但纾困政策仍是关键,况且很多纾困政策本身也能拉动需求。政策应加大扶助家庭和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力度,防止大规模的企业和家庭破产违约,避免失业率快速上升
未来一两个季度中国外需可能同比大幅下降30%,造成约1800万人失业
与其最后被动放松甚至再度采取类似货币化棚改等方案去刺激房地产行业,还不如未雨绸缪,用市场化的手段和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来防止大中城市房价过快上升
如果疫情在国际进一步蔓延,国内复工复产不理想甚至出现疫情复发情况的话,中资美元债或将面临十年高速增长以来的第一次真正严峻的挑战
不能将产业混淆为基建,不能借疫情让政府过度补贴某些产业;基建不分新老,关键是提高回报;莫要仓促审批新的基建项目、重走产业补贴的老路,导致新一轮的寻租行为
央行降息有一定的用处,但降息空间有限,用处不大。降息是否真正有用,一看诸如降准等其他数量货币政策,二看需求刺激政策
在疫情防控期间,应不遗余力通过央行量化宽松来纾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并通过分区分级推进复工复产。疫情延续时间越长,量化宽松的力度就应该越大。疫情末期和疫情之后,疫情期间推出的一些特殊应急政策应及时有序退坡,避免将应急政策常态化,避免过度刺激,刺激力度可依据疫情持续长短来定,但应尽量避免一轮大规模的刺激
最近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推出天量的投资方案,我们应该谨慎对待,避免出现新一轮低效基建投资的大潮
疫情消除之后,被延迟遏制的某些需求反弹,经济必然复苏,季度GDP增速会出现V型反弹,一定程度上会弥补疫情期间降低的需求。此时宽松政策应及时有序退坡,避免过度刺激,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通货膨胀、债务高企和坏账率上升等后遗症
中国经济总量要在2030年就超越美国的难度不小,不可盲目乐观;但假以时日,以中国的庞大人口规模和经济韧性,在2030至2040年间超越美国是大概率事件
在加强逆周期调节力度的背景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提高投资效率:一是在基建方面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拉动经济方面的地位; 二是在房地产方面通过市场竞争的办法来优化土地和资金配置;三是适度逐步硬化地方政府财政约束
应珍惜已经不大的政策空间,慎用宽松政策,用好宽松政策,尊重经济规律,注重投资效率,不能因为增加财政投资而给市场带来太多扭曲。当前经济基本面下,如何刺激比刺激规模更为重要
央行统计的社会融资规模由于没有及时更新统计方法,可能大幅低估了2015-2017年的实际信贷扩张速度和加杠杆的幅度,同时也高估了2018年及之后社会信用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