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著名学者,政治学家。现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兼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哲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多学科博士生导师。因倡导“治理”“善治”“社会治理”“全球治理”“官民共治”“增量民主”“政府创新”“动态稳定”“协商民主”等而广受关注。2008年获“改革开放30年30名社会人物”称号,2011年获“中国软科学奖”,同年被美国《外交政策》评选为“全球百名思想家”,2015年被《中国新闻周刊》评为“年度学者”,2016年成为首位入选悉尼大学“学者面对面”年度特邀人物的华人政治学家。
全球文明正遭遇严峻的挑战,弘扬全球文明必须改革全球治理体系,努力追求全球善治的理想目标。在全球化时代,追求全球善治,不仅是追求全人类的普遍利益,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追求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
个人的命运是时代命运的一部分,“普通群众”常常不普通,不俗的农民比庸俗的权贵更可敬
中国的国家治理既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也要遵循人类的一般规律。决策者不仅要宽容,而且要鼓励学者发表独立的观点。唯有如此,治理才能更善、更美
认可和接纳与自己的利益相背、偏好相左的人与事,往往很不容易。但是,这样的包容恰恰是一个健康的人和健康的社会所必需的
明智的政治家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危机时,尤其要防止极端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对内政外交的负面影响。应当强化人类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大力改进全球治理体系,提升国际社会的全球治理能力,把全球治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信任和合作是全球善治的基石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国家治理系的重大考验,也必将对人类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只有清醒看到自己国家治理体制的长处和弊端,善于吸取这次疫情防控治理的深刻教训,虚心学习借鉴各国在公共治理方面的合理因素,才能切实推动国家治理朝着理想的善治目标向前进步
我们的社会诚信和公信力正在遇到极大的挑战,在某些领域,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已经跌破底线。不仅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也不立;不仅商无信不立,学无信不立,政无信也不立。尤其要注重政治诚信:要最大限度地信任民众;尽量少一些管制和劣治,多一些自由和善治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政治科学的繁荣
坚守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公正等核心价值,反对专制独裁和等级特权,拒绝精英主义和民粹主义,是正义的政治底线
如果不采取突破性的改革举措解决国家治理中存在的紧迫问题,那么我们目前的局部性治理危机就有可能转化为全面的统治危机和执政危机。化解治理危机的根本途径,就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坚定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大学是研究学问、传授知识的地方,它培养社会的各种专业人才,最大的财富是学问而不是金钱,最应受尊重的也是学识而不是官位。大学要是没有学问这根筋,那就跟企业和机关没有区别了,就枉为大学
人的尊严基于人类理性和德性之上,它给人以自主,使人幸福;它给人以博爱,使人高尚
要成为一名共和国的优秀公民,我更希望的是:当不是你自己,也不是你的亲友和校友,而是普通民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们也能从内心发出正义的声音,并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只有沿着民主法治的轨道,才能正确地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没有高度发达的民主和治理,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善治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每个国家的民主政治进步,既要遵循人类社会普遍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律,也要尊重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俄罗斯的民主转型如此,中国的民主进步也同样如此
民主而非专制,法治而非人治,善治而非善政,成为现代政治权威的主要合法性来源。与此相一致,只有沿着民主、法治和善治的道路,政治权威的增强才符合现代政治文明的要求和趋势
政治学是关于共同体的善,换成通俗的话来说是关于公共利益的。如果要换成现在政治学语言来讲,政治学事关重大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对传统中国而言,君主主义是官本主义的最高形态,专制主义是官本主义的典型特征,民本主义则是对抗专制主义的政治理想。官本主义在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破解官本主义的不二法门
不能以别人的缺陷来为自己的不足做辩护,更不能去比谁更不好,而要以别人的弊病为警戒,来防止自己重蹈覆辙
我们一直忌讳讲制度的问题,深怕失去制度自信。其实,这里的制度并非宏观制度框架,更多的是具体的权力产生和制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