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民国史历史定位——漠视VS丑化

2012年12月26日 08:57 来源于 财新网
历史有时被歪曲或丑化,但是漠视历史更严重,冯小刚的《一九四二》再次证实,两岸三地都急需正视民国史
杨艾俐

财新网“艾俐看天下”专栏作家。两岸三地资深媒体人,现任广东汕头大学教授。

从事新闻实务30年,至20余国采访,访问300余位国际领袖,企业CEO及知名学者。著有《孙运璇传》,“半导体教父—张忠谋传”等十本书。传记《孙运璇传》获1989年国家文艺奖传记文学类奖,历年报道曾获金鼎奖,吴舜文新闻奖,亚洲平面媒体公共服务奖。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育传播硕士,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任天下杂志总主笔,英国利物浦大学经济史研究员,美国华盛顿教育研究会研究员。

  【名家新秀】(财新专栏作家 杨艾俐)每次在中国,看到有关民国史的影片,来自台湾的我,都禁不住看看中国如何描绘那时代的历史。最近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描述那年河南遭遇大饥荒,三百万人饿死,横尸遍野,饿殍满地)上演,依然忍不住沿袭旧习,看看该片如何描绘民国史。

   去年中国有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但是中国对民国史1912—1949似乎还不多言。大陆对民国史的描述,最早,也是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张艺谋所导演的一系列作品《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及这几年在中国看的电视剧。里面描写的民国似乎都是贪污腐败,残忍,人物都是军阀,奸商,而且凡奸就是与国民党有关,与蒋介石有关。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曹文姣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