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攀登效率高地

2015年05月11日 15:28 来源于 财新网
“效率导向”应当成为判定真改革还是假改革、改革是否到位的重要尺度,成为经济转型关键期改革的基本要求
刘世锦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近年来一系列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的直接领导者和主笔者,包括与世界银行联合进行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和《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等研究报告。参加中共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的起草工作。曾多次获得全国性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奖励,包括两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特等奖等。

  【财新网】(专栏作家 刘世锦)

  本书研究背景和主题

  过去的一年,决策层以“新常态”概括中国经济所处的新阶段,并获得广泛共识。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提出要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此后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从不同角度对新常态进行了系统阐述。实际经济运行则展现了新常态的诸多特征。经济增长延续回落态势,7.4%的增长为一些年来的新低,但增长态势总体平稳。就业状况较好,大学生就业难等结构性问题趋缓;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有所下滑,尚属稳定;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大体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更快一些;雾霾天气的“浓度”和广度使人们更加切身感受到环境压力的挑战,而单位产出的能耗和碳排放水平大幅下降;金融财政风险较多显露,但仍守住了不发生全局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经历着堪称历史性的重要转折。消费超过投资,服务业超过工业,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内需、依靠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些讲了许多年的转型变化已经和正在发生。由旧常态转到新常态,所面临的问题、矛盾、挑战多于其他时期是必然和正常的。从国际经验看,许多经济体正是在这个时期出了大的问题,甚至陷入危机。中国经济在过去一年能够稳住阵脚、守住底线,且结构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不论从中国自身说,还是从国际比较说,均属不易。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杜珂 |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