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看清信贷增长中的虚高成分

2009年02月19日 11:18
可能与基础设施项目相关的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据了新增贷款的绝大部分

  中国1月的银行新增贷款之快令人惊讶。仅仅在三周内(1月有一周为春节假期),金融机构贷款就增加了1.62万亿元。同样令人意外的,还有短期票据融资,其规模占到了上月银行新增贷款总额的40%,约为6230亿元。
我们之前强调过增加银行贷款对今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及其可能性,但是,当前信贷的高增长很自然引发了许多问题:是否所有新增贷款都是真实且可持续的?这些贷款去向何方?会有什么风险呢?

银行新增贷款的构成
  2008年底,在央行取消了贷款额度并多次降息后,国内银行的贷款增速在短短三个月内从14.5%升至21.3%。新增贷款中,绝大多数都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关的贷款吗?还是流向了大型国有企业用以维持其过剩产能?又或者仅仅是票据融资?
  事实上,中长期贷款(可能与基础设施项目相关)和票据融资,占据了新增贷款的绝大部分。
  剔除了激增的票据融资之后的银行贷款,其增长尽管不如已公布的总贷款那么快,增速也可谓相当强劲,同比达到了18%左右。2009年1月,对企业的新增中长期贷款总额达到了5230亿元,远高于去年同期的3000亿元,占到全部调整后新增贷款的一半多。据了解,这些贷款中很大一部分,都投向了被视为有政府担保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内在的贷款增长势头强劲,对于中国经济活动的企稳和回升而言,是个好兆头。但是,当之前已获批的储备项目、以及与财政刺激政策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完后,银行能否继续找到有价值的项目和投资,来维持年内的贷款增长,还不是板上定钉之事。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并没有证据表明,有很大一部分新增贷款流向了制造业或房地产业。换言之,在经济前景显著转弱的情况下,银行看起来还是担心不良贷款的风险,并未盲目地响应各级政府的强烈号召。此外,由于在需求不振的情况下,企业会削减其投资计划,这些行业的贷款需求可能也会降低。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汪涛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曾任美国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与策略主管和英国BP集团首席亚洲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高级经济学家;拥有纽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