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债务置换,争议和方向

2023年08月02日 10:44
债务置换本质上是中央信用注入。中央信用注入并非没有对价,对价是财政纪律重塑,这在历史上已被充分演绎
去年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我们理解这是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给出最终方向。图:视觉中国

  今年以来,地方土地出让收入持续走弱,地方债务风险有显性化趋势。

  去年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我们理解这是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给出最终方向。

  该用何种具体方式走向降低利息、延长期限的地方政府债务终局?这是目前市场热切探讨的话题。

  在所有化债政策中,债务置换为市场讨论较多。本轮债务化解的一揽子政策中,债务置换是否会成为主流选择?

  自从2009年“四万亿”扩张带来一系列高杠杆问题,随后中国开展过多轮不同层次的债务置换。本轮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是否采用置换作为主流方式,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历数中国既有债务置换经验,我们同时从微观实操和宏观原理来把握债务置换的影响和前置条件。

一、债务置换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典型范式

  债务置换总体来说有两种典型范式,一则置换为法定债券(地方政府债券),二则置换为政策行贷款。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肖子何

浙江大学经济学博士,浙江大学校外硕士生导师。历任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方正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曾作为团队核心成员于2017-2020年连续四年荣获“新财富”宏观第一名,2017-2020年连续四年荣获卖方分析师“水晶球”奖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