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海归”为啥变成“海待”

2016年11月01日 16:39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随着“海归”越来越多,试图通过“留学生”这个标签让自己快速升值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财新网】(专栏作家 陈志文)中国青年报日前报道,一位“海归”国外归来,薪酬不升反降7000元,于是海归变“海待”,一时舆论哗然。

  海归变“海待”,难道不可以吗?海归变“海待”,不正常吗?舆论之所以哗然,还是因为人们仍然停留在过去对留学生的判断上,即留学生就意味着优秀的高级人才,何其荒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留学生之所以“值钱”,是因为两个因素:第一,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留学;第二,总人数很少。

  上世纪80年代的留学生几乎全是公派,优中选优。90年代开始出现自费留学生,但又是以北大清华等优秀学生为代表,他们几乎都是以全额奖学金的方式出去读研究生的,去向也基本以美国为主。直到90年代中后期,每年留学生总量仅有2-3万人。这时出去的人几乎个个是优秀人才,也很容易在当地找一份工作,出现了大量公派留学生滞留不归的现象。为吸引留学生回国工作,当时的国家教委还设有专门的留学生司,负责做留学生回国的工作,对归国留学生给予最高“礼遇”,比如在户籍上,你愿意落哪里就落哪里,无论北京还是上海。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微信